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俄“多余人”形象的共同特征以及发展变化规律

时间:2020-03-10 10:38来源:毕业论文
对比分析中俄“多余人”形象的共同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得出“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借鉴作用

摘要19世纪前半叶,中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觉新和方鸿渐都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作为一个人物系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较大的共性。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中俄“多余人”形象的共同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得出“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借鉴作用。46314
毕业论文关键词:多余人;共同特征;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e first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ino Russian critical realism writers have created a number of unique literary images ". Onegin, Chueh Hsin and Fang Hongjian are typical of a series of images. A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in literary work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surplus people"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it has its inevitable development rules. "Superfluous man" as a series of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times, the society has very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y also have great genera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no Russian "extra" image features and their chang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extra" image and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Unnecessary person;Comm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realistic meaning
目    录
第一章 “多余人”产生的背景分析4
1.1首次出现和发展历程4
1.2产生背景4
第二章 中外“多余人”形象的比较分析6
  2.1忧郁症患者奥涅金6
  2.2怯懦者觉新8
  2.3精神流浪汉方鸿渐9
  2.4中俄“多余人”形象比较分析11
第三章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13
  3.1 “多余人”形象的进步意义13
  3.2 对当代大学生的借鉴意义14
结束语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第一章 “多余人”产生的背景分析
1.1 首次出现及其发展历程
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诞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他们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熏陶,在19世纪西欧各先进国家资本主义均已胜利确立而俄国专制体制弊端严重的大环境下,隐约察觉到时代的变动。他们不满贵族社会的腐朽专制,但又因阶级局限无法真正的同底层民众站在一起;他们不甘沉沦又远离革命,无法找到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生活中的沉闷压抑精神上的迷惘困顿使他们一生沉浸在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正因如此,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普希金所著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是多余人在文学史上的首次出现。可以说他是“多余人”的鼻祖。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以及冈察洛夫《奥博洛摩夫》中的“奥博洛摩夫”是“多余人”这一形象系列的典型代表。如果置身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看待,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对其所接触到的现实生活的反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在革命大环境的不同阶段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看似统一但必然蕴含着微妙的不同。我们纵观“多余人”这一形象的历史画卷就会发现,从早期的奥涅金、毕巧林,到中期的罗亭再到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博洛摩夫,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产生及其形象脉络逐渐变得丰满清晰。而他们也都在各自所处的不同时代中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烟火,留存下了属于他们独特的时代印记。 中俄“多余人”形象的共同特征以及发展变化规律: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4799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