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报道策略分析(4)

时间:2017-03-07 23:13来源:毕业论文
三、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激报道存在的问题 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报道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正面宣传应该是建立在


   三、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激报道存在的问题
   “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报道模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正面宣传应该是建立在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全面、客观基础之上,如果不加选择的完全“报喜不报忧”则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策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封锁消息,延误最佳报道时机
危机爆发后,新闻传播要讲究“时效性”,但又脱离不了“适宜性”的限制。在“快”与“后果”的较量下,新闻工作者往往会采用把“后果”放在“快”之上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在社会上就出现了“缓报”或“不报”现象。
然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如果传媒在危机面前“失语”或避而不谈,采取隐瞒性的报道策略只会因小失大,甚至会出现蛊惑人心的小道消息,谣言四起,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以“抢盐事件”为例,日本核电站爆炸期间,各主流媒体一直都侧重于地震对日本的打击及地震救援情况的报道,即便提及核泄漏,也仅仅是限于事件本身的报道。随着日本震后核危机的加剧,国内公众开始出现担忧和猜测,“抢盐潮”一时之间在国内各大城市疯狂掀起,但是主流媒体却没有对隐藏的“抢盐”危机做出任何预警,也没有在核辐射预防知识方面给以人们提醒,最终造成了社会恐慌,导致“抢盐”事件的发生。尽管官方随后出来辟谣,但因其公信力的下降,并没有起到有效组织谣言疯传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二)避重就轻,转移公众视线
掩盖真相,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是以往中国媒体报道常常犯的错误。这种遮掩和逃避的报道方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延误危机,淡化了新闻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使得危机向更加严重的后果发展,进而引发社会谣言四起,小道消息盛行,导致大众媒体在受众心中威信力的下降。
例如,当一起矿难事故发生后,众多媒体的报道重心几乎都是在抢险、救援这一环节上。事故平息后伤员安置以及遇难者家属抚恤,还有事后政府部门的补救工作很少有媒体提及,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的处理结果也很少有媒体问津,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只有很少的几家媒体会简单粗略的报道一下。
在媒体镜头都在对准新近发生的新闻情况下,很少有媒体再关注矿难的结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消弱了事故处理的警示教育作用,也弱化了新闻媒体对事件报道的监督职能。因此,像煤矿安全事故的这类新闻报道工作,只有大众媒体把握好了报道力度的轻重,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监督职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缺乏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
    媒体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的危机报道中既要保证社会中不同人的知情权和传播权,又要体现出对受灾者的关怀,彰显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能无视受灾人及其亲属的情感承受能力,使受害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如在“4•20”雅安地震中,有些奔赴在第一现场的记者只要看到有新的伤员被抢救出来,第一时间就拿着话筒一拥而上,闪光灯一片,不管被救者伤势如何,画面是否血腥,这种做法无疑给伤者的身心带来了二次惊吓,实属不妥。对于那些在灾难中为失去亲人而抱头痛哭的灾民,记者一度拍摄他们昏厥的场面,在受众眼里看来那更是一种媒体的冷漠与傲慢。我们不主张记者前去打扰,等他们情绪稳定后再征求是否愿意接受采访。请尊重伤者,尊重灾民,在报道中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 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报道策略分析(4):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392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