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中央总书记江X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江X民说,加强海峡两岸的各项交流,推动两岸民间交往,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说词)据悉,章孝慈是在20日作为台湾的大学校长代表到京参加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的。
在这则新闻中,最后的解说词“作为台湾的大学校长代表”强调了章孝慈的身份,实则是这则新闻事件很重要的背景。正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这次会晤便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的会晤,江X民的讲话显然是带有政策性的暗示的。相反,如果这个背景没有被揭示出来,受众可能就体会不到这层含义。
2.道出事件的深刻内涵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即使在背景、细节都明确的前提下,很多新闻事件背后的政治内涵和走向也是不甚明显的,这就需要解说词点出该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给受众以提示,让受众重视和思考这则时政新闻报道背后所可能隐含的政治内涵和意义,以便于更高效地达到这则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率。
比如说在领导人访问别国和国家领导人之间进行会晤的时候,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会晤,尤其是握手的细节,不仅是两个领导人的友好示意,更代表了未来两个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解说词中稍加提示后,受众会更加意识到这则新闻报道背后的良好政治意义,看到两个国家未来和平友好发展的良好前景。
因此,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解说词的写作当中,如果稍加提示,点出时政事件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加深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多用“含蓄”的个性化语言
时政新闻报道中多是一些政治性质较强的信息,对于一些受众来说难免觉得乏,为了达到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解说词在不影响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的基础上有分寸地的达到口语化、生活化以及多使用响亮性的语言。
1.从语言风格上来说,多用生活化的语言
解说词在写作时用语措辞要尽量选取受众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语言和表达习惯,贴近受众生活,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解说词的语言更应该尽力避免不符合实际生活使用情况的书面语,并且最好在遇到一些冷僻、专有的名词时能够加以解释,这样效果更佳。
例如说:美国国会参议院财经委员会昨天批准在今后7年里总共削减预算5300亿美元,以使在2002年实现共和党提出的平衡预算的计划。
(解说词)美国总统克林顿昨天在他的例行周末广播讲话中批评这一计划说,他坚决支持平衡预算的计划,以使美国的下一代不再负债,但共和党提出的这项平衡预算计划时老年人享受医疗保健和贫困者福利所需资金砍得太多,威胁美国老年人的尊严,危机美国医疗保健制度。
在这则新闻报道中,最后的解说词运用了很生活化很通俗的语言,比如“使美国的下一代不再负债”、“砍得太多”,这些老百姓易于理解一目了然的言语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一篇看似与受众无关的关于国外经济的新闻变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另外解说词的写作要具有时代感,语言是时代的产物,符合时代特色的解说会大大提升表达效果,尤其是赋有积极正面意义的词语,如“中国经济,走你”“正能量”“幸福感”等充满积极向上意义的词语,这会大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另受众印象深刻。
2.从写作风格上来说,注意适度改进
在上面的材料中我们提到了时政类新闻报道解说词的写作首先要改变以前那种老套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力求口语化生活化。但是,这毕竟是时政类新闻报道的解说词,时政新闻有着政策性严谨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解说词无论怎样“创新”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一定程度的改造。 论电视时政类新闻报道解说词的写作技巧(6):http://www.751com.cn/xinwen/lunwen_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