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浸出技术最早在腓尼基人时代就已经被应用,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是浸矿细菌在起作用。生物浸出过程真正开始被人们认识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1922年Rudolf等人首次报道了使用未鉴定的细菌浸出铁和锌的硫化矿物[2],1947年,Clomer首先发现了一种可将Fe2+氧化成Fe3+的细菌,认为该菌在金属硫化矿的氧化和某些矿山坑道水的酸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3]。1951年Temple[4]和Hinkle[3]从煤矿的酸性矿坑水中首先分离出一种能氧化金属硫化物的细菌。并命名为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微生物浸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成为湿法冶金领域的研究热点[5]。1980年,在智利的Mineral Pudahuel矿山公司的组建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生产的低品位铜矿生物堆浸厂[6]。1992年,智利采用微生物堆浸工艺从低品位铜矿石中提取的铜约占铜生产总量的20%,达30万t。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微生物在矿业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目前铜、锌、金、铀等的生物浸出已经工业化。生物浸出生产的铜,铀和金分别占世界产值的15%,13%,20%[7]。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都广泛的展开了钻、稼、钼、镍、铅的生物浸出研究,另外,被硫化物封闭的金聚合体(铂金,铼,铷,钯,锇,铱等)的生物处理的实验研究也已经开始进行。22675
国内发展现状论文网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自主进行的生物浸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科学院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最早进行对铜官山铜矿的生物浸出研究,后来一度停滞。到了90年代时,中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才对生物浸出铜矿石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探讨试验了生物浸铜的工艺路线[8]。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由江西德兴铜矿实现低品位铜矿生物浸出-萃取-电积工艺工业化应用,并且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的电解铜的堆浸厂,其年产量达到2000吨,为我国生物浸出技术的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广东大宝山、福建紫金山才于1998年前后相继建成千吨级生物浸铜厂[9]。新疆阿舍勒铜矿采用全湿法冶金新工艺成果,计划2004年7月正式运行,2006年底将形成4000t/d铜锌矿采选规模,达产后预计年产值接近4亿元,年利润也能超亿元大关。目前运行情况良好[10]。远景铜矿石储量达650万t的西藏玉龙铜矿采用“生物浸出-萃取-电积全湿法提铜”工艺,能使该铜矿中的硫化矿石中生物浸出铜达到80%以上,氧化矿的浸出率达到90%以上,该项技术已经通过专家论证,计划于2005年9月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投产。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铜矿进行的全流程半工业试验,也已经获得成功,有望在近期进行工业性试验。 生物浸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