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前,国外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1995年,马来西亚推出了体现构建智慧城市愿景的“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2004年,韩国推行u-Korea战略;2006年,新加坡启动iN2015计划;2007年,欧盟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设想,被称为智慧城市概念的发端。2009年底,IBM基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愿景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IBM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由此,智慧城市在全球城市化的建设中得到了极大宣传。由于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形成较早,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其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4891
不同国家的学者由于其自身所处环境背景的不同,认识与专业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智慧城市的不同观点也不断涌现。
Graham和Marvin在其合著的《电信与城市》中指出,当代(指20世纪90年代)城市不仅是有密集的高楼大厦、立体交通网络堆积而成,不仅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而存在,城市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网络中心的功能被(城市规划者)考虑,即时电子信息将充盈城市之间和城市内建筑物之间的所有空间,支撑城市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3]。Graham和Marvin的研究,为快速变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对于城市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Hall提出,一个聪明的城市应该对路桥、地铁、机场、电力、通信、排水等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监控并整合。智慧城市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并且对于一些预防和文护活动也要进行规划、确保城市安全[4]。
Komninos认为,智慧城市是指具备以下特征的空间实体:一方面,具备为技术创新(集群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提供真实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空间实体所具备的数字化能力可以提高知识和技术的管理水平和扩散速度[3]。
Andera Caradgliu等于2009年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利用网络设施提高政府、企业的效率并为社会、文化及城市带来益处;推崇市场导向的城市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动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的发展;注重社区的学习型及联动型功能;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等751个方面[5]。
Gerhard SCHMITT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在未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弹性。基于空间文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他还提出了未来城市的几何模型[6]。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Edward J.Jepson和Mary M.Edwars讨论了智慧增长及生态城市的定义、发展途径和14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分析了智慧增长及生态的城市对争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影响[7]。
对于智慧城市的评价研究方面,Beibei Hu,Theodore Patkos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体系结构理论,以用户在智慧城市的现实感受来对智慧城市进行相关性评价,以此提高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服务水平[8]。
(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在我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开始于2009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目前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确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出版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9]一书,为我国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提供了借鉴。 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