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在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早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过去十年中,一些反复出现的金融丑闻,连同风险的发展和广泛,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公司治理方面的核心,各种公司治理的守则和内部审计干预政策也相继被明确提出来。
(Marco Allegrini ,Robert Melville ,Leen Paape ,Georges Selim ,2009)指出美国COSO委员会报告中显示出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上世纪80年代,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又称“COSO-模型”。它定义了内部控制、董事、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合理的效益保证和运营效率。在所有公司参考治理守则下,直接或间接地把“COSO模型”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最佳实践。
(Alessandro Cortesi ,Patrizia Tettamanzi,Fabio Corno,Published,2009)通过列举意大利公司的例子来充分说明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Gerrit Sarens,Joe Christopher,2010)通过对萨班斯法案的研究分析出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质量有关,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影响着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而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越有效,内部控制重大错误的发生率就越低。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推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监管部门的视野。至今虽已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但目前状况来看,我国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彭振华(2013)发现出我国一些中小企业板公司虽已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仍与基本规范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执行缺陷与信息系统缺陷问题突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意识相对薄弱陷,而公司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容易被公司所忽视,成为重大缺陷。
杨海周(2010)发现我国当前企业股权结构存在缺陷,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特征是国有法人股比例过高,小股东利益很有可能被国有大股东所侵害,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决策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内部控制效率不高等问题。而股权结构其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各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和执行,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效果,因此应该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贺银春(2011)指出股权结构方面,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结构变化都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负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越不充分。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一职都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不充分。监事会拥有一定的持股比例,会提高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赵叶(2012)指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改善和提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李莹(2011)指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公司治理既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杜育华(2013)指出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服务,属于公司治理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合理延伸。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要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内部控制的完善应当反映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公司治理的落实则要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从而实现二者共同的利益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