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网络求职研究综述1.国外网络求职研究现状 经过整理外文文献并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外对于网络求职的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求职定义的研究。Steffy,Shaw和Noe将网络求职定义为求职者个人对于招聘单位提供的职位信息进行适应性的搜索,是不断地进行信息搜寻和匹配的过程[2]。Brez等人认为网络求职是求职者个人无视动机和结果,而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寻有关职位信息的特定行为,分为求职准备行为,即在求职前期收集求职信息并确定可能的目标;以及实际求职行为,即实际参与工作的寻找和选择的过程[3]。Kanfer等人认为求职行为是一个非静态的、循环的过程,求职者个人因此受到主观性、目的性的驱动并且产生实际行为[4]。36645
(2)网络求职过程的研究。国外大部分关于求职的研究将求职过程分为几个阶段。Soelberg认为求职行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确定理想的职业;第二、制定求职计划;第三、搜寻与选择合适的工作;第四、确定决策和许诺[5]。Blan认为求职可分为准备期和实际求职期两个阶段[6]。Nickel认为求职过程可以以泛和精两种文度区别开来,求职行为是从广泛到精细的搜索过程[7]。
(3)影响因素的研究。Patricia等三位学者于2006年做了对于网络招聘中一些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于求职者行为影响的研究,根据最终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为: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使用网络求职渠道的频率更高,使用方式也更为熟练;有工作经验者较无工作经验者网络求职的频率更高;其他种族较白人来说网络求职的频率更高;而网络求职行为在性别上则没有差异[8]。但该研究仅限于一些基础性的样本特征,并没有深入进行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网
2.国内网络求职研究现状
通过搜索,国内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求职的研究并不多,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网络求职行为分析研究。汪璞于2008年选择了广州部分著名的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求职行为分为求职准备行为、心态调整行为、网络利用行为和求职花费行为四个方面进行研究[9]。
(2)关于网络求职满意度的探讨。这一方面台湾学者的研究较多。魏三峰研究了网络求职者对招聘网站的使用动机与满意情形[10]。陈惟中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资源中介网站提供的服务以及功能是否达到求职者的预期,以及求职者对于这些服务和功能的满意程度如何,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评估量表[11]。
(3)关于网络求职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李宁指出,网络求职存在很多劣势,如信息复杂、随意性大、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应用范围窄等[12]。张曼曼、许佳也认为网络招聘水分大、互动性较差[13]。
(二)求职强度研究现状综述
综合国内外关于网络求职的研究来看,求职强度是求职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变量,也是求职行为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更能反映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因此下文整理了自21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求职强度的实证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
国内外求职强度研究现状
时间 学者 观点
2001年 Kanfer R, Wanberg C R,
Kantrowitz T M 求职强度与频率可以作为求职行为的测量指标[4]。
2005年 Connie R. Wanberg,
Theresa M. Glomb,
Zhaoli Song,
Sarah Sorenson 求职行为强度曲线会随时间的推移呈现U字型变化;求职意向是主体规范、求职自我效能和求职行为强度的中介变量[14]。 国内外网络求职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3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