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1)对贫困家庭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亨德森(Henderson) 指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需求;卡普兰(CaPlan) 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人经由他人的互动中所获得的馈赠”,因此社会需求能够满足个人基本需求、获得情感、自由表达感受、确认个人身份与价值、分担工作,同时还有处于处理情绪与冲动;还有一些学者如科汉、威尔斯 等认为,社会支持的效果有直接效果和缓冲效果之分。而直接效果是通过个人需求的满足直接提升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幸福感,并减轻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缓冲效果主要针对处于压力情景中的个人,通过社会支持的获得以减缓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间接对个人的身心及生活产生正面的效果。(2)提升贫困家庭青少年的自尊感。自尊感的重要内涵是提升自我价值与自我能力两个基本要素,从个体层面上看,他们主张发展自我效能,提升贫困大学生个体的自作孽干,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