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相位编码信号的雷达信号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21-02-27 11:54来源:毕业论文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典型的脉冲雷达在同时提高发现能力、距离和测量精度以及分辨力方面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反雷达侦察的需要,各国先后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典型的脉冲雷达在同时提高发现能力、距离和测量精度以及分辨力方面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反雷达侦察的需要,各国先后开展了应用“复杂波形”代替传统的脉冲信号的研究。脉冲压缩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雷达当中,在保证雷达足够作用距离的同时它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脉冲压缩方法获得窄脉冲,提高距离分辨力。脉冲压缩技术更适用于大时宽带宽积(BT)的雷达信号,常用的有线性调频信号、非线性调频信号、频率编码信号与相位编码信号。63592

    相位编码信号的种类很多,而相位编码信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脉冲压缩系统的处理方式与性能。随机与伪随机相位编码是相位编码信号发展先后经历的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机码曾被人们广泛研究,美、英、德等国家都对随机码雷达体制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理论研究与样机试制。代表人物有Cooper G.R与Forrest J.R 等人,他们在随机码雷达平均模糊函数理论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还研制出了固态微波噪声雷达实验样机。由于随机码雷达较难实现,到七八十年代对它的研究转入低潮。其后,伪随机码由于其优良的性能以及易于实现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典型的二相伪随机序列有m序列、MAC序列、Barker码等;多相伪随机序列有Frank码、P1、P2、P3与P4码。同时针对伪随机码的码字选择与信号处理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已应用到多个领域当中。

针对相位编码信号的雷达信号处理须考虑两方面:旁瓣抑制性能与多普勒容忍性。对于旁瓣抑制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分支,一个是寻求具有最佳匹配相关输出的伪随机相位编码序列,另一个是通过信号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旁瓣抑制。

1972年,Ackroyd通过对雷达输出脉冲的幅度与相位进行调制获得了一种有效的Huffman序列[3],但由于该序列振幅起伏很大,不能充分利用发射管的平均功率,大大限制了它的实用价值。1980年左右,Bernard L. Lewis与 Frank F. Kretschmer . Jr.先后提出了几种基于调频信号获得的相位编码信号[4][5],包括基于步进制线性调频信号获得的Frank码、P1码与P2码以及基于线性调频信号产生的P3码与P4码。1986年,Kerdock与Mayer针对既定的旁瓣水平设计出了最长二进制脉冲压缩编码[6]。1989年,M.N.Cohen , J.M.Baden与P.E.Cohens又提出了最小峰值旁瓣的调相编码[7]。最佳信号设计的研究在今天仍然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

与前一个分支相比,通过信号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旁瓣抑制所受码字特性的限制较少,因此成为研究的主流。这一分支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匹配滤波后加旁瓣抑制滤波器来实现旁瓣抑制。1959年,Key最早提出了这类方法论文网,针对相反相位编码信号的旁瓣抑制问题他提出了螺纹延迟技术[8]。1971年,Golden与Rihaczek针对巴克码的旁瓣抑制问题提出了反相滤波器结构 [9],由于其只针对巴克码,限制了它的应用。1990年,Hua C X与Oksman J根据线性规划准则提出了一种针对barker码的线性规划滤波器,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二相编码信号[10]。2006年,Farm Adly T与Sarkar Indranil针对barker码与组合barker码提出了失配滤波器[11],在主旁瓣比一定的情况下,该方法求得的失配滤波器阶数较长,但所用到的乘法器与加法器的数目较少。对于这一类方法,其后的旁瓣抑制网络多是在频域设计的基础上再通过逆滤波技术获得,但逆滤波技术往往会影响设计精度,而且很难处理频谱特性复杂的信号。 相位编码信号的雷达信号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701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