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空气质量研究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美发达国家最先出现了大气污染问题。2O世纪3O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公害事件,例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美国宾州的多诺拉事件(1948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这些公害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大气法,作出了污染企业远离居民区、加高烟囱使污染物扩散到远离居民密集区的地方等规定。之后,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由于类似的原因制定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这一时期的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人们开发了大量消烟除尘技术和脱硫技术,试图治理工业排放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但仍局限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的被动末端治理。2O世纪5O年代、6O年代,随着发达国家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日趋增长,空气中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增长。在美国洛杉机就发生了多起由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导致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标志着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了机动车污染(或石油型污染)时代,人们对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大量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和低氮燃烧技术,然而直至今日,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引起的石油型污染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恶化,人们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努力的同时,又一个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酸雨。酸雨于2O世纪6O年代最早出现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随后由北欧扩展到中欧和东欧,直至覆盖整个欧洲。到2O世纪8O年代初,整个欧洲的降水pH值在4.0~5.0之间,雨水中的硫酸盐含量明显升高。1972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了空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合作研究计划(LRTAP),该研究计划证实,在欧洲确实存在硫化物的长距离传输。1975年赫尔辛基的全欧安全保障会议,提出了东西欧协作环境问题提案,从此,大量的酸雨对策公约应运而生。分别于1979年、1985年、1994年和1999年签署了一系列控制跨国污染物传输的协议,遏制了欧洲酸雨的进一步加重。北美大陆发现酸雨较欧洲晚,美国联邦政府于1980年开始了一项名为国家酸沉降评价计划(NAPAP)的关于酸沉降起因和影响的调查。1990年来自30多个国家的700名科学家相聚美国,对上百份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挑选和辩论,最终形成27份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称,美国和加拿大大量湖泊已经酸化,酸雨已损伤了美国东部的大批历史建筑和纪念碑。1978年,美加两国组建的大气污染远距离传输咨询小组开始针对酸雨问题进行联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加拿大所有酸性沉降中至少有5O 来自美国。迫于加拿大的压力,里根政府拿出25亿美元发展清洁煤技术(CCT),加拿大也花费巨资削减其SO排放量。在美国国内,国会于1990年l1月15日通过了《清洁大气法修正案》,规定电厂到2010年应在1980年的基础上,将SO的排放量减少1000万t,达到890万t,同时对一些重点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总之,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努力,环境空气质量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大气中的硫污染和烟尘污染基本得到解决。在欧洲,一系列硫协议的执行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量削减,酸雨进一步加重的势头得以控制。在美国,1990年《清洁大气法修正案》的实施已经削减了SO排放量,直接导致了美国东部酸雨的减轻。与此同时,由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使得对流层臭氧问题(尤其是光化学烟雾)日趋严重,氮氧化物对环境酸化的贡献正在增长。细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各国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以控制细颗粒污染。929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对环境保护认知的提升,人们开始致力于环境质量的监管和清洁能源的研究。各国相继实施法令以应对环境污染。1997年,美国环保署根据清洁空气法案,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PM2.5含量的标准,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日益工业化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2006年,美国环保署对PM2.5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2008年4月14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旨在提高欧盟空气质量的《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新的指令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设定了标准和具体达标日期。在日本,东京对PM2.5的排放标准是亚洲最严格的,它要求每天每立方米不超过35微克。日本汽车在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这使得东京空气中的PM2.5含量大幅度下降。在烟气脱硫脱硝研究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烟气SO2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 ,开始工业烟气中SO2和NOX同时脱除技术的研究。至目前为止,研究的烟气脱除方法不下百种 ,但能够工业化推广的约有 10余种 ,且大部分处在半工业化或实验阶段。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工业 VOCs 污染控制方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在工业生产上得到了应用。在废气生物净化技术研究方面,,德、日、荷等国已成功应用于化工、轻工等行业,投入运行的生物净化装置已逾千套。在美国的芝加哥,投资 3715 万美元兴建了一座生物废气处理厂,其处理量为 212 km/h ,运行费用约为 6 ×10-5 美元/m3,去除率达95 %~99 %。总体来说,国外的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还比较成熟。 空气质量研究国内外现状:http://www.751com.cn/yanjiu/lunwen_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