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适熙,1939年9月10日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是中国声乐伴奏艺术指导专业的先行者,同时在钢琴伴奏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曾担任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胡教授还曾多次与中外著名歌唱家合作演出,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合作演奏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与声乐作品联系紧密,如与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 合作的《铁蹄下的歌女》;与总政歌舞团合作的《故园恋》等。[2]
20世纪6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在旋律创作中,大胆的加入了传统的藏族民间音乐曲调和民族化的和声创作手法,使乐曲具有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代表作品之一。[3]
(二)曲式结构
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的旋律因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创作者通过对民歌素材的改编,熟练地运用了民族调式及不谐和的二度音程创作手法,使乐曲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结构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
现部、尾声五部分组成,是ABA结构的单三部曲式。[4](详见图1)
曲 式 结 构
调性 E羽调式
段落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起止小节 1—4 5—12 13—20 22—30 31—33
情绪 活泼地 明亮地 优美地 激昂地 坚定地
图1 曲式结构图
第1小节到第4小节是乐曲的引子部分,整个引子部分短小而富有深意。第1、2小节,作者大胆的运用了右手倚音加左手琶音的演奏技巧,通过长时值的无限延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的空间。第3小节时,右手运用了上行的旋律线条,左手以主音加以衬托,仿佛太阳冉冉升起,照耀在金色的大地上,并通过切分踏板的运用,准确连贯的烘托出了优美的和声效果。在第4小节,双手都运用了琶音的演奏技巧,再加上延音符号的使用,对旋律进行无限延长,使乐曲感觉更加意深长。(详见图2)
图2 引子
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是乐曲的A段,左手的伴奏织体使用的是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再加上远距离跳奏的演奏技巧,更加突出四四拍子的节拍律动特点,即强—弱—次强—弱。右手旋律较为欢快活泼,再加上小连线的作用,突出了乐曲右手旋律的起伏感和左手跳音的动感。在A段中,乐曲的主调音乐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乐曲的第5小节到第8小节,这段音乐的主旋律主要集中在中音区,音色温暖而宽厚,富于歌唱性。而乐曲的第9小节到第12小节,也是主调音乐的第二次出现,右手旋律比第一次出现时高出了一个八度,这段旋律则集中在了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两次出现的主题在力度上要区分开,第一次应该是mf(中强),第二次则是f(强),两段旋律的左右手配合应左手稍弱,突出右手,使主旋律更加突出。而第12小节的最后两拍要把节奏拉开,声音变弱,这样就能自然地过渡到慢速的抒情部分。(详见图3)
图3 A段
乐曲的13—20小节是乐曲的B段,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紧跟其后奏出副歌部分。特别是右手一拍半的音弹奏半拍后,左手以八分音符接入时既要突出左手句头又要与右手相呼应,左手两拍半长音时右手十751分音符的演奏要真挚、突出,形成一唱一应的呼应关系,两条旋律的结合起伏有致,犹如优美抒情的男女声二重唱,双手演奏B段时,要注意讲究切分踏板运用的规范,既要保证旋律线的连贯,又要讲究复调层次的清晰,脚腕要灵活,听觉要优美,不要出现织体音响混浊等不良现象。(详见图4) 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艺术分析(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