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B段
乐曲的第21小节,也是乐曲的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演奏时双手交替弹奏要连贯,二八节奏和三连音节奏转换要准确,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在速度和力度上由前段的徐缓引导出后段快板的自然再现,切分踏板要准确地用在节拍上。(详见图5)
图5 过渡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A段)的再现,在演奏技巧上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但速度比第一段稍快,情绪也更加活跃,高音区的音色明亮,充分表现了牧民喜悦的心情和豪放的性格,逐步将乐曲的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详见图6)
图6 A段的再现
尾声部分音乐情绪高亢激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更好地深化了乐曲的主题。第30小节力度应为f,节奏准确,右手八分音符的和弦时值要准确,与节奏踏板配合运用,节奏变得活泼鲜明。第31小节左右手都是十751分音符,演奏时要特别注重双手的配合,做到连贯整齐,而力度要由突强变弱再增强。
第32小节中要注意左手的三连音,需弹准确,在弹奏时手指应站稳贴键,手腕也要灵活放松。右手运用了一个属七和弦,左手运用了一个主和弦,左右手同时奏出,力度要强并且富有连贯性,而最后33小节中的左右手都是主和弦,用强奏弹出结束感。(详见图7)
图7 尾声
二、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艺术特征
乐曲具有音乐结构清晰、创作手法多样、演奏技巧丰富、民族色彩浓郁等艺术特征,成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佳作。
(一)段落结构清晰
乐曲是中国钢琴作品中一首典型的ABA单三部曲式结构,是民族调式中的E羽调式,全曲由引子和带再现的三段体组成。乐曲的开头是引子部分(1—4小节),之后进入A段呈示部,在这段中主旋律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乐曲的第5—8小节,右手集中在中音区;第二次出现是乐曲的第9—12小节,右手集中在高音区;两次主题的出现由于右手音区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B段展开部中,主题旋律与引子部分相似,但由于改编扩充与写作手法的不同,使这一段更加富于歌唱性(13—20小节)。之后是乐曲主题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出现,第三次出现是乐曲的第22—25小节,第四次出现是乐曲的第26—29小节,这两次出现也就是乐曲的再现部。在这段中,旋律与奏法与呈示部完全相同,再一次的突出了主题。乐曲的结尾部分简单明了(30—33小节),最后两小节用两个重音结束了全曲。整首乐曲主旋律在不断的出现,充斥着整个作品,旋律线条清晰可见、主题鲜明且音乐结构简单明了。
(二)创作手法多样
整首乐曲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在速度上,乐曲从引子部分开始速度就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引子部分的音域宽广,速度自由,缓慢而舒展的将人们带入了乐曲之中;A段呈示部的主调音乐,形象欢快,有鲜明的舞蹈性节奏,速度稍快;B段展开部中的复调音乐,是整首乐曲的抒情段落,舒展缓慢,歌唱性突出,与呈示部的旋律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B段结束处速度要慢下来,力度也要弱下来,为主题音乐的再现打下基础;再现部分中,速度比呈示部稍快,前后形成了对比;最后的结尾部分速度与再现部一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在曲调上,整首乐曲以欢快优美为主。引子部分作者通过舒缓的节奏,轻快地琶音,短促的和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A段的主调音乐中,运用右手主旋律加上左手跳跃式伴奏织体的创作手法,将乐曲欢快活泼的风格烘托了出来;而B段的抒情段落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复调的写作手法,左右手一呼一应,将声乐化的作曲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再现部与主题遥相呼应,不同的是两次出现的主题一强一弱仿佛是近景与远景的对比,速度与主题同为活泼;结尾处则是一个重音再结合渐强的快速音群,好像万马奔腾的场面。 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艺术分析(3):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