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父亲是一名宫廷乐手,从小贝多芬也显现出了他的音乐才能,他的家庭环境及差,他的父亲常常喝酒,从不关心家庭,他的父亲喝醉了酒后时常实施暴力,他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一样的神童,常常把他拉到钢琴前,让他不停的上课,练琴,甚至在一些音乐会上开始演奏以向世人显示自己非凡的天赋,这期间他对音乐的学习并不系统化,十三岁已成为职业的演奏家,随后,他师从聂费,开始正规的学习音乐,1787年到达文也纳后,又师从海顿、莫扎特进行学习,进步很快,此后终身定居文也纳。1796年,贝多芬的听力日渐衰退之时,凭借自己顽强的精神,创作出了《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年老时的贝多芬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加之耳疾,最后还是以坚强的意力,完成了《第九交响曲》这部巨作。
贝多芬的一生虽然悲苦交加,但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在贝多芬的少年时代,从12岁到14岁,就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 ,两首钢琴回旋曲,和一部钢琴协奏曲,15岁那年,他还写了三首钢琴四重奏。从1800至1801年,创作了21首乐曲,九首交响曲,其中第三交响曲《英雄》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第五交响曲《命运》体现了音乐的
斗争性、英雄主义色彩,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片段,被人们传颂至今。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较著名的有: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奏鸣曲等,十部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十751首弦乐四重奏等。贝多芬不仅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同时在文学方面,对哥德、席勒的诗歌,还有对康德哲学的研究,都奠定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贝多芬是文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他深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如舒伯特、瓦格纳等。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优秀的音乐思想,为后世也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音乐财富。在交响曲及钢琴奏鸣曲上,都有突出的贡献,在音乐表现上广泛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
贝多芬作为横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的作曲家,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还保留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而在中、后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则显示出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倾向。[1]
(二)创作背景
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是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
这首作品完成于1799年,当时此曲完成后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赞助者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此时的贝多芬已经移居到文也纳,成为名声显赫的大音乐家,这时的贝多芬的年纪在二十七八岁,却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悲怆”的题目是自己加上的,和另外一首“告别”奏鸣曲“的题目同样是自己加上的。在他给友人的信中,已经透露出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在恶化,听到别人讲话都很困难,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疾病令他感到害怕,好友时常安慰他,他也说道,要和命运抗争,年幼丧母,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在各种打击之下,贝多芬却发现自己的听力已经渐渐衰退,生活中的种种磨难,造成他出现耳疾,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打到,而是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抒发内心的苦闷,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罗曼・罗兰说:“他是一名战士,”没有一刻,贝多芬不在与自己和世界搏斗。[2]
正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曲强弱对比明显,戏剧性在本作品中得到强烈的体现,《悲怆》含有悲愤、感情强烈的意义,该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丽诗篇。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2):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4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