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国乐,使中国音乐立于世界之林
1、王光祈对礼乐的理解
中国的礼乐是围绕着封建制度来创立的,主要体现的是孔子以“仁”为中心的等级观念。早年,王光祈曾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儒家的礼乐文化潜移默化的渗入了他的文化血液里,他曾自称为“孔子信徒”,又说:“礼乐不兴,则中国必亡。”[7]在他留德期间,已经把礼乐复兴和创造民族性国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欲建立国乐首先要复兴礼乐,因为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是与礼乐分不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礼乐制度”为基础的。我国的诗歌据考证都是可以拿来唱的,比如中国的《诗经》首先是用来唱的“诗之起源,同时是乐之起源也”,“最古之诗,乃是一种歌调;最古之乐,乃系藏在诗句之中”[7]。
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音乐文化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史,王光祈认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复兴礼乐。另一个原因是:“孔子的学说又以音乐为其基础”[7],所以王光祈选择从音乐出发,来复兴传统文化。他认为音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几千年的文化文明都是建立在音乐之上的。美妙的音乐让国人修养身心,调节生活规律,让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爱和平,喜礼让,重情谊,轻名利是也”[7]的一个民族。中国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屡受外族入侵而不亡,就是中华民族拥有以“礼乐”为中心的“民族性”国乐。他说:“昔日吾族之所以繁衍一时者,以保有此‘民族性’之故。今日吾族之所以奄然一息者,以将失此‘民族性’之故。吾国昔时之屡为外族征服,而终能自拔者,亦以保有此‘民族性’之故,今日之虽不为人瓜分,而势将自灭者,亦以将失此‘民族性’之故。”[7]把“礼乐”的兴盛与衰败和民族的存亡相提并论,虽过于夸大,但说明王光祈对“礼乐”的重视及“礼乐制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光祈的“礼乐复兴”并不是复兴中国的封建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性的继承发扬,他说:“古礼古乐不适于今者,自当淘汰,然礼乐本意则千古不变。”[7]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所说的“礼乐”,是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乐制度”,礼为重,乐为轻。礼,是要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是一种理论思想;而乐,是培养人的情操,来配合“礼”来完成约束人的一种功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古代的“礼乐制度”所体现的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发乎情,止乎礼”。目的是为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王光祈所要进行的“礼乐复兴”思想的主张,是以乐为中心,用音乐来解放人的思想“‘礼’只算是‘乐’的一种附带品。”他认为“中华民族的特性”就是一种“谐和态度”,进行“礼乐复兴”就是要复兴这种“和谐态度”,他说:“音乐自身既含有谐和作用,于是听音乐的人,也立刻受着他的影响,与他人相互谐和起来。”[7]他认为,孔子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音乐之上,让人们通过音乐来调节内心活动,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谐和。他说:“孔夫子即发明了这谐和作用,他便一手把我们中华民族带到他所理想的‘谐和态度之民族’。”[7]王光祈所指的“礼乐”是进化了的“礼乐”,林大雄称之为“新儒家”音乐思想。 王光祈音乐思想初探(4):http://www.751com.cn/yinyue/lunwen_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