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虚实在决定画面主体的同时对于作画者在向看画者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及表现自己对于该事物的内心感受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好画面中虚实的分布能使主题变得更为突出。
1.2虚实与画面元素
在水彩画的画面中有着众多基本元素,比如构图、色彩、形体、素描关系、画面节奏、肌理、水分等等,而这些基本元素中有许多都与画面的虚实变化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接下来就以以下几种为例。
色彩方面,虚部的色彩一般来说比起实部之色都要来的偏灰,其声音也就会显得安静、谦卑,在实部相对较为浓烈的色彩旁就会非常自然的向后退去。虚部虽有着自己的个性却只能在旁边默默的支持着实部的张扬。
形体方面,从整体看实部有着详细的外表,在画面中的存在感比较强,而虚部的形体则是似有似无,大象于无形之中。从细节看,同一物体之中的虚实变化十分微妙,尤其是边缘线部分,有时还会使其与其他物体或背景连成一体。
构图方面,当画面中虚部占绝对主导地位之时,画面就会变得空灵;当实部占绝对主导地位时,画面则会显得弥满,一般的画作中虚实的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画面意境与画面格调的一部分。
画面节奏方面,虚实的分布与穿插就像一首曲子中的音符一般起起落落,悠扬顿挫,实的地方就是曲子的高潮部分,激烈、高昂、拥有曲中最强的存在感,而虚部就属於低潮部分,衬托着实部。实部的详细会吸引人的眼光同时向前推近,虚部的安静则能给观众以片刻的休息并能以更多精力来注意实部同时向后退去,因此有意识的控制画面中虚实的分布就会使得画面的深度变得丰富,画面的耐看程度也会增加。
一张水彩画只注重某一种画面元素则很难成为一张好的作品,只有在各元素与虚实的相互交融并弥补对方的不足的情况之下才能奏响和谐的乐章,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画面的缔造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1.3虚实与中国水彩画
水彩画由西方传入中国便开始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互影响随而发生变化,中国画家们在保留西方绘画在构图、色彩、光感、明暗、造型等方面的长处之外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性、水意、气韵、意境等特色,从而产生了拥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彩,其中不乏中国传统美学独有的审美情趣并带有一定意向性,这些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老庄哲学中有关“有”、“无”、“虚”、“实”的思想的影响,而这些民族特色对于中国水彩画的独一性与内在品格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老子》中提到了“道”这个概念,这也是其宇宙观及本体论的根本,在《老子》中有写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些话都强调了虚的效用。实的部分拥有着人眼可以直接辨别的较为详细的形、色、光影等,与其相比虚部在这些方面相对较为模糊,因此比较不为人所见,人们也往往会忽略其效用。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思想点明了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并使得画家们更加注意虚与实之间的相互穿插、结合,使画面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这也成为了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庄子》在沿袭了老子的理论基础之上深化、改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于“道”的理论。与《老子》相比《庄子》关于“道”的理解与人类精神生活更密切,因此也更偏向美学范畴。在庄子的《人间世》中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孔子说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另外同为《人间世》中所写还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句话,其中“唯道集虚”及“虚室生白”八字正是中国人凭借着气并以空明的心境来观赏及感受事物特点与内涵的独到审美取向。 浅论水彩画中的虚与实+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1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