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世纪,各种疾病频发,农业减产,大量移民涌入城市,修道院等封闭的花园逐渐被有开敞空间的医院取代。但当时医学注重的是疾病本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环境与人类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限制和阻碍了康复花园的发展。虽然发展缓慢,但是也不乏先进思想的产生;一些先进的精神病医院,开始强调花园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15世纪,西班牙萨拉戈萨(Zaragossa)医院,鼓励病人参与包括园艺等在内的各种活动[18]。明朝李时珍(1590)在《本草纲目》中按照水温和化学成分,将泉水划分为温、冷、热、苦、甘泉等几大类型,同时指出各种矿泉水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17]。日本禅宗园林是室町时代(1338—1573)产生的,造园基本元素有白沙、苔藓、石头等,其主张通过个体的感受及冥想,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其具备了“冥想花园”或“沉思花园”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观景者集中思文、舒缓情绪。
2.4 发展期
17—18世纪,田园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潮,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重新审视,一些医疗机构开始注意卫生条件,保持空气流通,环境舒适。18—19世纪,在罗马社会民主运动与新医疗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欧洲的康复花园开始复苏和发展。
18世纪初,苏格兰格雷科迪博士(Dr. Gorequdi)对精神病患者开展园艺栽培训练,为以后园艺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792年,精神病医院的约克收容所已经开始致力于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治疗,治疗师还让患者同兔、鸡等动物玩耍并参与庭园的日常管理[20]。
18世纪末,德国园艺理论学家克里斯汀在医院花园的设计中提到,花园应该跟医院连接在一起,或者是围绕着它,因为从窗户观看到茂盛及快乐的景象,会使病人充满活力,帮助病人忘却忧愁,鼓励他们产生正面而积极的看法,促进健康的生活[19],他的设计理念和多年后乌尔里希的研究一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病医院在治疗和医院设计上都出现了变革,心理上的关注开始取代身体上的处罚,成为治疗的核心。新的收容所通过对周边的场地和植物的设计,创造出有意境的景观供治疗者体验[19]。1889年,荷兰画家梵高在阿尔医院接受治疗,并于4月作画《阿尔医院的庭院》;同年5月到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创作了《圣保罗医院花园》等作品。如图2、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医院庭院及花园的布置方式和植物种植情况,医院周围留有可供人活动的空地和开敞空间,种植了茂盛的植物和鲜艳的花草,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痛苦。
随着护理水平的提高,医院开始提倡将卧床的患者推出病房,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太阳[7]。被人们广泛提及的还有20世纪初爱德华•史蒂芬(Edward Steven,1918)的作品《20世纪的美国医院:本世纪初美洲和欧洲医疗机构发展研究》,书里反映了当时的医院设计的理念:医院的选址、规划、细节与景观是病人复原的重要因素;对病人而言,景观与建筑物同等重要;光线对于治疗和恢复的效益胜过建筑物。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许多医院的农场向病人开放,供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哈特韦尔(Hartwel,1933)在《景观与花卉治疗》中表示,园艺活动对于身心疾苦的人所具有的疗效是难以想象的[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花园进入医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院的花园开展了园艺治疗活动,为退役军人、年老者以及有心智疾病的人提供治疗和复健,效果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园艺疗法的发展。
20世纪中叶后,出现了康复医学、健康医学,医学的重点逐渐从疾病转向健康,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康复花园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康复花园在西方国家逐渐盛行起来,美国、日本等国关于园艺疗法的组织也相继成立。 医院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答辩PPT(4):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