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形是陆生生境创建的关键因素,在城市绿地中地形式形成园林绿地的骨架。公园中大尺度的地形变化可以结合多样的植被类型创造多样的小气候环境,形成集水区,成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所用的环境。而小尺度的地形营造则可以为某些动物,特别是小型动物创造特殊的微栖息地。
由于梦清园现有的多样地形地貌景观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和各种潜在生境类型,在本次改造中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改变。所以本次设计主要从创造各种小型栖息地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小的地形变化增加已有生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吸引更多的动物。主要措施有:(1)在平坦地形上,利用微地形的变化围合形成各种微栖息地或者在地形上利用石块、枯木、树根等创造多空隙的空间,为小型动物提供可以藏身、觅食、筑巢的多孔隙、多洞穴、多角偶、多温湿气候变化的环境。(2)利用特殊材料和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土丘、断岩、砾石地形让灌木、野花草、菇菌类、爬藤植物丛生,或在景观隐蔽处以人工堆砌乱石、瓦砾、木堆、落叶、蔓藤架、空心砖、枯木杂草等,让小型动物(蜜蜂、青蛙等)藏身、觅食、求偶、筑巢。(3)利用地形变化形成集水区,设计为具有多种生态效应的雨水花园,创造潮湿,湿润的小环境,为两栖动物、昆虫幼虫等提供栖息环境。
三、植物多样性是动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公园设计之初植物的种植和管理多从美化环境的角度考虑,而对绿化的生态功能考虑的较少,大量种植观赏树木,营造“春景秋色”,景观效果的确不错,但是这些树木的生态功能都比较差,实际情况并没有有效的增加鸟类等动物的适宜栖息生境。
为有效改善公园植被的生境条件,大量种植原生性物种,并增加林相复杂程度,增加空间异质性,为动物提供丰富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柳树、悬铃木、樟树、合欢和水杉等乡土性树种是鸟类偏爱的栖息树种。按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格局,实行乔、灌、草、藤等不同类别植物的合理搭配,避免纯林,提倡混交林,林下种植灌木、草丛、藤本等植物,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避免植被结构及功能单一,构建稳定的、多物种长期共存的复层、立体植物群落,提高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提高城市绿化的空间异质性,为各种鸟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繁殖、取食和栖息场所。
5.2 细部大样设计(从驳岸、植物、水质分别论述)
这里我主要是想谈一下驳岸的设计和植物的设计。驳岸的设计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这里我就采用比较简单的硬质驳岸、亲水驳岸以及草坪驳岸。 公园环保主题提升设计+答辩PPT(5):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