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早期学史陵,后曾受欧的影响,后师从虞世南,之后慢慢地形成了和欧、虞不同的风格。清代王澍关于“通变”的理论观点研究阐述甚多,他的《竹云题跋•欧阳兰台道因法师禅碑》中提到:欧阳询,褚遂良这两位书法家,多是从隶书中取道,但是欧阳询从隶书中取道的更多一些,所以他的书法风骨遒劲,像孤峰峭壁般,有不可侵犯之意。他的儿子欧阳通写字秉承他这一特点,每每书写多用此方法,但是笔法锋棱,峭快斩截,不免筋骨太露,缺乏和明浑劲的力度。我的书法多取欧阳询的风韵,去掉它的圭角,出来的更加温雅,用退作为进,用离作为合,刚好得中其正。但凡临摹古人的书法,不可以不知道这段话啊!他认为褚遂良和欧阳询倡导“以离为合”,“以退为进”的通变思想。其中“以退为进”,“以离为合”的策略我想就同“通变”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盛中晚唐的通变观
盛唐时期有李邕《宣和书谱》记有李邕的书法作品:“初学王羲之的行书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得到其中的的微妙之处,之后摆脱旧习得到了新的笔法。”李邕的改体为唐代书风从瘦劲遒美向着盛唐时期的雄浑豪放的书风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在唐代已经有人临摹他的书法作品,固有此提出:“似我者死,学我者俗。”从而强调了学习书法要注重创新,不能保守临摹。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应为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
张旭在贺知章的基础之上加以纵逸。传张旭《古诗四帖》在用笔的法度上,夸大了“二王”绞转侧缝的笔意,增加了字体布局的开合。张旭书法师从其舅舅陆彦远,上承陆柬之和虞世南,得“二王”法度,他在“二王”传统草书的基础上创造出笔意连绵纵势的狂草,由此可见,张旭虽然癫狂,但也并未远离“二王”一路,可见“通变”的同时也要“善变”。从此张旭便开创了草书的新型式。
怀素虽初学“欧体”,后师从张旭徒弟,得张旭的笔法,最后又习得“二王”的法度。怀素继张旭的笔法,发展了狂草,与怀素相比张旭的草书略显肥硕,而怀素则用笔动作的变化幅度有所减少,多用中锋行笔,减少侧锋行笔,行与行之间更加简化,从而自成一体,广为后人习之。
颜真卿的书法体现了唐代中期的书法追求丰满骨力并带有实用价值审美观。他们用自己具有特征的书法创作和书学理论体现了唐代中期追求丰腴和骨力结合和实用主义的书法创作思想。清代王澍《竹云题跋》中提到:自魏晋朝以来,许多书法作品多秀劲欹侧的姿势,唯有颜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讳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颜的书法能精通诸体并将它们结合后有所创新,他所创造的书体厚重而雄浑,开张大气。古法被其改变,形成与“二王”有所差异的风格,被世人称为“颜体”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颜体”能突出其通变而能自立家。
浅析唐代书法的“通变观”及其影响(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5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