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董其昌的“淡”艺术之美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34年(公元1555年),松江华亭人,字云宰,号思白,人称香光居士。他是明代著名的帖学派书法大家,开一代书法之新风。他的书法博采众家之美,清新脱俗,秀丽超逸,独树一帜,十分富有个人审美特点。他通禅悟道,将他对禅学思想的领悟融入到他的书画创作之中,追求一种“天真烂漫”、“萧散古淡”的境界,形成了圆润劲利,意宕潇洒、秀美见长、结字妍正、平淡古朴的书画艺术风格。
在书法学习道路上吸收广泛,学习过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等人的书法。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体悟,领悟出书、画笔法相通。提出“引书入画”,同时提出了文人画这一概念,对文人画进行了全面的界定。他的书法,用笔灵动虚和,结字布局恬淡简远、疏朗清旷、秀润古雅,用墨以淡为美,平淡天真。“采百家花,酿自家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画“淡”艺术之美,以及禅法自然的高镜。评论家何三畏对他的书法是这样评论的:
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结构而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1]
2 董其昌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原因
2.1 董其昌的学书经历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明代书画理论家和鉴赏家。他出身贫寒人家,自由学业精勤,饱读诗书,颇善文赋。隆庆年间(1567-1572),十七岁的他参加松江府会考,作文文采华美、格式规整,自认夺魅有望。但松江长官袁洪溪认为他的书法不是很好,将他的文章降为第二等。对此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学习书法的经历,云: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锺、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2]
又云: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该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徽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3]
因此,董其昌学习书法经历了由唐入晋。他最初是从唐人入手,继而学习钟繇、王羲之的书体。董其昌的书法根基源自魏、晋、唐,且于魏晋的基础涉猎和用功最多,他认为吴门派的文徽明,祝允明两位大家都不如他,因为自己在魏晋方面下了大苦功。但当自己有了一定的功力和眼力后,在收藏家项子京家遍睹历代书法真迹后,眼界大开,特别是在金陵看到了王羲之的《官奴帖》真迹时,回头再看自己的书法,才发现了很多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时的董其昌,才开始谦虚地对待自己的书法,潜心学习和吸收,在书法道路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有了这样的自谦心态和学书的心得,同时对禅学有了了解,学识的成熟,其在书画上的成就日见辉煌。
禅与董其昌“淡”艺术之美浅析(2):http://www.751com.cn/yishu/lunwen_5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