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抗疟药及中间体4,7-二氯喹啉的研究价值
影响抗疟药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价格,一个是原料供应。在价格方面,法国、比利时公司的产品相对比较贵一些,我国和印度的产品相对便宜一些;在原料供应方面,我国具有很大优势。我国抗疟药难以产业化主要是由于成本太高,而抗疟药的销售市场主要在非洲等世界穷国,这些国家本身需求能力有限,而国内的药品要销售出去又几乎得依靠代理,层层倒手之后药价已经大幅提高,所以,除了提高生产质量标准以提高竞争力外,解决在相关国家的国际营销问题才是关键。因抗疟药重点支持的产业,所以若要发展抗疟药产业除了要在相关国家组建专业的营销队伍外,还需与国际相关组织加强联系合作,以期能取得相关支持。
另外,国内抗疟药产业除了有个小而分散、不成规模、销售成本高的特点外,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就知识产权问题曾分别和重庆华立武陵山制药厂和昆明制药集团进行过有关交涉,问题至今仍未彻底解决。
然而,值得说明的是,我国抗疟药产业还是拥有着两大优势:一是我们拥有抗疟药复方制剂,其科技含量高,很有竞争力;另一个是原料丰富,如黄花蒿是我国独特的植物资源。与我国相比,国外其它地区的蒿类植物中都不含青蒿素或只有微量成分,其化学、生物合成也因为工艺流程复杂和成本高昂而无法大量生产。因此,我国相关机构及企业应尽快制订抗疟药成果产业化发展战略,明确目标,统一行动;建立抗疟药科技基金,加大投入,保持我国抗疟药科研的国际领先地位;政府部门与生产、教学、科研、金融等多方面联手作战,加速抗疟药科技成果产业化,防止内部无序竞争,以整体力量出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005年6月6日~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坦桑尼亚召开国际抗疟药大会,第一次召集了涉及到抗疟药产业链的各层次代表商讨对策。会议呼吁占全球抗疟药产量90%的中国扩大青蒿种植面积,上马加工企业,降低青蒿价格,以满足国际市场特别是疟疾肆虐的非洲地区对这一药品的需求。
世卫组织已将2005年全球需求上调至1.3亿人份,预计不久的将来将达到每年3亿人份。这使得全球对抗疟药原料的需求猛涨,从去年开始已出现了从原料到成品药各个环节的严重供货短缺,国际市场上的青蒿原料价也从每吨240美元上涨到700美元。
全世界每年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其中3亿患者集中在最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非洲地区的抗疟药全部依赖从中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进口,每人份药价在3~7美元之间。
WHO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计划2005年在中国采购4亿美元以上的抗疟药。联合国两大组织的巨额采购,在未来数年内,围绕抗疟药而形成的相关产业链,有可能为中国的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每年价值几十亿元的商机。围绕这一巨大商机,国内外药企在抗疟疾市场上的暗中较量已经开始[3.4.5]。
1.2文献综述
绝大多数4,7-二氯喹啉化合物是由3,5-二氯苯胺与氰乙酸乙酯、原甲酸三乙酯化合物通过还原而制得。1金属在酸性、中性、碱性环境中的还原法;2化学还原法:包括硫化碱还原法、NaBH4、水合肼还原法等;3催化加氢还原法;4电化学还原法等。 抗疟药中间体4,7-二氯喹啉的合成研究(2):http://www.751com.cn/yixue/lunwen_2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