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稳定性试验 12
3.6.1 加速试验 …12
3.6.2 长期试验 …13
3.7 包封率检测 13
3.7.1 色谱条件 …13
3.7.2 系统适用性试验 13
3.7.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4
3.7.4 精密度试验 …14
3.7.5 回收率试验 …15
3.7.6 葡聚糖凝胶G-25微型柱的制备 …15
3.7.7 洗脱曲线 16
3.7.8 上柱回收率 …16
3.7.9 两性霉素B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7
4 讨论 …18
4.1 旋蒸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8
4.2 水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9
4.3 高压均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9
4.4 处方中辅料用量对脂质体的影响 19
5 结论 20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绪论
抗生素是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的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现在有半人工合成或完全用人工合成的抗生素。自从1941年青霉素用于临床以来,细菌与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才正真有效的得到治疗。自此,抗生素开始慢慢取代磺胺类药物,成为新一代的抗菌药。经过大半个世纪,我们已发现的抗生素有上万种,其中可用于临床治疗的也有几百种,这些抗生素可分为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等多种,但是在这些临床使用中,抗生素也体现出许多的副作用。
两性霉素B是从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多烯类抗生素,它在1956年首次被发现抗真菌活性,并且在1941年首次用于临床治疗。它可用于大多数细菌及真菌感染,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也是临床上治疗严重的真菌引起的深部内脏或全身感染的特效药,至今也没有其他的药物可以取而代之。两性霉素B的抗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的必要物质外漏,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及生长,在高浓度状态下,可以起到杀死真菌的效果。药物总是有两面性的,两性霉素B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如高热、肾功能损伤、血液系统毒性、低钾血症等,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肾毒性,这也是两性霉素B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两性霉素B的使用范围更广,降低两性霉素B毒性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如今研发人员主要攻克的方向之一,
解决两性霉素B毒性的主要方法是改变其剂型,通过不同剂型的特点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以此来降低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并一定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其中主要以降低其肾毒性为主要目的。这些新型的剂型有如下几种:(1)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其代表商品为Gilead公司的“Ambisome”,它通过用脂质双层膜将两性霉素B包裹其中,改变药物的药动学特征,来降低药物的肝肾毒性。(2)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其代表商品为Sigma Tau公司的“Abelcet”,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药物两者交织而成,它的特点是能被网状内皮细胞迅速摄取,使它与蛋白质的结合几率大大降低,从而改善两性霉素B的毒理学特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1]。(3)两性霉素B胶样分散体(ABCD),其代表商品为Alkopharma USA公司的“Amphotec”,它是用胆固醇硫酸脂与两性霉素B以摩尔比位1:1混合包裹而成的产品[2]。(4)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AMB/PEG-PBLG)纳米球,它是将两性霉素B用纳米球载体包裹的一种缓释制剂,这种剂型可以减少游离两性霉素B及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大幅降低药物的溶血毒性[3]。通过对这些新剂型的出现以及临床应用,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线措施不仅提高了两性霉素B的安全性,而且还扩展了它的适用范围。虽然这些新型剂型的有点有许多,但是因位这类剂型的价格昂贵,制备工艺也相对繁琐,这些弊端还是增加了新剂型的生产,并且限制了此类药物的推广应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此类药物所需要使 用的脂质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评价(2):http://www.751com.cn/yixue/lunwen_5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