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学习国外的火灾模拟方法,经过虚心的学习,刻苦的钻研,并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发生火灾的特点,终于在1986年研究出首个地下商场人员疏散模型。我国在1989年对火灾的计算模拟问题相对以往已经有了深远的发展,我国的火灾模拟技术离西方发达国家又更近了一步。后来我国众多学者又开始研究地下空间火灾烟气流动,并获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FDS火灾动力学软件的日益成熟,目前主要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火灾现场的烟气扩散、隧道火灾、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等[4]。
1.2.2 使用FDS研究烟气扩散
我国有很多典型火灾案例是由于火灾产生的烟气造成重大伤亡的:如辽宁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在1994年11月27日发生火灾,被高温烟气熏死和被火焰烧死的人数有233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克拉玛依友谊馆在1994年12月8日发生火灾,烟气中毒死亡的人数有326人;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在2000年12月25日发生特大恶性火灾事故,309人死亡均与烟气有关,有的是因为烟气中毒,有的是因为高温烟气灼伤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2011年6月3日,太原市平阳路一个在建工地的地下车库发生火灾,偌大一个车库在顷刻之间被大火所吞噬。合肥市徽州大道与南二环交口清和园小区地下车库在2011年7月24日早上6点发生火灾,这次火灾最大的危害不是火焰造成的高温灼伤而是火灾产生的黑烟造成的呼吸系统损伤,火灾产生的烟气不仅仅给火场被困人员造成了身体伤害,还给消防官兵的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研究火灾的烟气产生以及扩散规律变成了研究火灾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于丽娜、赵蕾[5]同时采用FDS火灾动力学软件模拟火灾现场和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研究地下停车库在火灾过程中烟气蔓延与排烟系统的关系。试验及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排烟量不同,烟气浓度和能见度的烟气的变化情况也不同,如果增加排烟量,能够使烟气浓度减小,并且同时能够提高能见度。反之如果减少排烟量,烟气浓度降低的幅度就没有那么大了。除此之外,她们还发现如果火源的位置在整个空间中心位置,火势将会向四周蔓延,蔓延到周围可燃物的可能性变大,从而导致火灾的危险性增大
肖淑衡[6]通过使用CFD 软件研究地下车库火灾场景中不同排烟方式对烟气运动的影 响, 试验得出,在相同条件下,采取顶部排风的排烟效果比侧排系统来得有效。王亚男[14]等运用 fluent 软件在小型空间内进行喷淋灭火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空间内火场基本趋向于稳定之后,空间内温度达到喷嘴的设定温度时,感温探测器响应报警,喷嘴开始喷水灭火,从而达到有效的降低了室内温度,控制初期火灾的目的。
王雨,徐钟铭[7]等人使用FDS研究半地下室的烟气运动规律。研究针对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和发生原因,以某大学图书馆地下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DS进行场模拟,不仅设置了两个火灾场景,而且设置五个测点,来研究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温度和能见度的变化过程,对该地下室烟气运动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得到结论:在发生火灾后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为131s,各测点的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震荡上升,达到并超过人体可承受的安全阈值60℃,最终趋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值。
1.2.3 FDS人员逃生疏散模拟中的应用
在地坑这类地下室结构的火灾中,由于其结构特殊,人员的疏散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房志明[8]使用FDS模拟了火灾发生是人员的疏散。构建了一种连续空间模型(CDM)。模型中的人员运动依然按照时间步进行更新,即在时间尺度上是离散的,但具有连续的空间尺度。在模型中行人向前运动的概率取决于实验中得到的迈步频率和前向距离d之间的关系,并且每向前运动一次的距离也是d的函数。在有设定双出口的情况下下,得出以下结论:在疏散实验中,人员密度越小,人员的速度比越大,平均值能够达到1.4m/s左右,随着人员密度增大,人群运动趋于稳定,人员的速度比降低,并且波动减弱。人员在出口区域的平均运动速度为0.83m/s,除了人员的密度,人种和体型也会影响逃生时间。比如:东方人与西方人因为体格和走路习惯的原因也会影响逃生时间。 基于FDS的汽车冲压车间地坑的火灾数值研究(4):http://www.751com.cn/zidonghua/lunwen_6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