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引言 10
4.2 样品的制备 10
4.3 XRD分析 11
4.4 荧光光谱分析 12
4.5 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12
4.6 色坐标分析 13
4.7 小结 14
5 Sr9Mg1.5(PO4)7:Ce3+蓝色荧光粉 14
5.1 引言 14
5.2 样品的制备 14
5.3 XRD分析 15
5.4 荧光光谱分析 16
5.5 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16
5.6 色坐标分析 17
5.7 小结 17
6 Sr9Mg1.5(PO4)7:Ce3+,Tb3+绿色荧光粉 18
6.1 引言 18
6.2 样品的制备 18
6.3 XRD分析 19
6.4 荧光光谱分析 19
6.5 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20
6.6 色坐标分析 21
6.7 小结 21
7总结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绪论
1.1 白光LED
1.1.1白光LED概述
发光二极管简称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固态半导体发光器件[1]。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只白炽灯,光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荧光灯、卤素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方便的同时,也拉开了人类现代文明新的篇章。1902年,美国的黑维特发明了水银灯,但水银灯会辐射出大量紫外线,且其光线亮而刺眼,因此它不能得到广泛应用。1910年,法国科学家克劳特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专利权到期后,世界各地便开始广泛生产霓虹灯。1938年,美国GE公司发明了荧光灯,发光效率远比白炽灯和卤钨灯高,是沿用至今的节能电光源。19世纪6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只GaAsP红色发光二极管问世。70年代,随着对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不断深入,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等各种颜色的发光材料也相继研发出来,开始应用在显示领域。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在电致发光的实验中使用GaAs发明出第一枚具有现代意义的LED。90年代初,氮化物基材料获得了重大的突破,纯绿色、蓝色和紫色发光二极管的GaN基材料被成功开发,使LED发光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使得发光二极管的波长向短波方向迈进了一大步[2-5]。
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LED的研究和生产终于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由日本日亚公司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的InGaN基蓝光LED,到1996年实现了白色发光二极管(简称白光LED),并于1998年作为照明光源被推向市场,才真正地开启了LED照明时代。白光LED作为一种新型全固态照明光源,深受人们的重视。由于其具有众多的优点,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市场,世界上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了国家级的发展计划。美国能源部实施的“固体照明国家研究项目”。欧盟也同时开启了多色光源的“彩虹计划”,此计划打算利用欧盟的补助金来推广到普通家庭的应用,使社会达到高效、节能、环保的目标。因此白光LED也被视为21世纪的绿色照明光源[6-7]。 Sr9Mg1.5(PO4)7:Ce3+,Tb3+的合成及发光特性的研究(2):http://www.751com.cn/cailiao/lunwen_4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