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面临这样一个转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线,需要警惕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这种疏离包括教材与学生的疏离,课堂与生活的疏离,以及知识与学生行为的疏离。导致这些疏离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课程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过度、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的缺位等。因而,师生共同改变观念,是有效回归生活的前提;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有效回归生活的核心;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是有效回归生活的保障;家校合力,是有效回归生活的驱动力等对策。38296
[毕业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世界;转向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价值的关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逐渐拓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面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其实践性。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是围绕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国情教育四大课程模块设置。这种课程模块的设置旨在告诉我们,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紧密联系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开展学习。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整体趋势,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必须关注这一趋势的整体要求。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倾向
思想品德课程承载着生活德育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但是思想品德课程在回归生活世界的道路上的进展并不明显。新课改提倡人性化道德,生活化教育,这些理念虽说给我们的观念上带来了一些冲击,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是,在课程实施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倾向,这种倾向只要表现在:
首先,教材与学生的疏离。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与之相应,思想品德教材作出许多较之于之前的课改,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一些教学活动设置的内容。而且,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也决定教材在设置方面有所侧重。七年级围绕关爱、自尊、自强为核心概念的教育主题,八年级围绕交往合作、权利义务为核心概念的教育主题,九年级围绕责任、使命为核心概念的教育主题。教材这样设置,是便于教师进行系统教学的,但是对初中生来讲,初中三年是他们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种统一模式是有局限的。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出矛盾性、脆弱性、随意性、思想不固定等特征。因此心理品质教育应该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这样是取得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可否认教材的设置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滞后性、不可预见性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其社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而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学生又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拿一本思想品德教材和几套练习题来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讲授,就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中,不得不被动的领着学生读教材、划重点、背原理。试问这样的教学,我们的三文目标如何实现?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承载的德育的理念如何体现?我们的学生又如何对思想品德课程饱含热情和活力?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http://www.751com.cn/faxue/lunwen_3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