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日渐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人口出现了急剧城市化的趋势,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大批农民离开了农场和田地来到城市,成为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从1871年到1880年间,德国城市人口比例由36.1%上升到41.4%;到1875年,德国境内已经有118家200—1000名工人的大型企业。[4] 1871年,工人阶级大约占德意志人口的1/5,到1882年已达1/4。[5]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一支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而工人的劳动条件日益恶劣,工伤事故频发,职业病增多,加上物价上涨,广大工人生活水平没有一点提高。工人的工作时间很长,实际工资很低。据统计1874年—1879年工人的工资下降了17.50%。[6] 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矿工工伤死亡率为2.77%,煤矿工人工伤死亡率更高,为2.82%。[7]在19世纪70—8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容克资本家更是把危机的重担转嫁给工人,导致了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统治阶级因为法国的巨额赔款而迅速致富,社会上层过上了更加奢侈豪华的生活,可是工业无产者却时常被饥饿、贫困、生病、工伤事故和失业等问题所困扰,陷入病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境地,广大工人群众没有生活安全感。文献综述
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罢工斗争在这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遍及全国。1871年11月,开姆尼茨机器制造的近万名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1872年夏天鲁尔矿区举行了16000名矿工大罢工,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日和提高工资25%而斗争。[8]同年,在柏林、莱比锡、纽伦堡等地也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工人们更是自发组织起互助互济的储金会,以求自救自保。这种工人自发组织的互助储金会在70年代发展迅速,到1880年底已有会员6万多名,到1885年又猛增到73.1万名。[9]互助储金会给当时的帝国政权带来很大的压力,统治者当然不愿意看到劳动者们联合起来,更不愿意看到工人在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带领和组织下展开反对政府的斗争。
从《非常法》与《社会保障法》看俾斯麦对德国社会工人运动的影响(2):http://www.751com.cn/faxue/lunwen_6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