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三)微户信息公开情况
每个人都有一张“名片”,它是形象的反映。现实互动的名片就是肢体语言,而微信上的名片则可以认为是账户的个人信息。通过设计“您是否会如实的填写微信账户的个人信息”和“您是基于什么态度填写微信账户的个人信息”这两个问题,调查受调者们的信息公开情况。(如下图7.1)。并以前者为因变量,后者为自变量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图7.2:
图7.1图7.2
建立原假设:基于某种态度填写账户信息与是否如实填写个人真实信息无显著差异。根据图7.2:该检验的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4.450,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如果显著性水平a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a,所以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基于某种态度填写账户信息与是否如实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图7.2的检验能够解释图7.1的数据。微信用户是否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呈正态分布,主要是受到用户本身对互取信任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填写账户信息时的态度。微信互动时,能够比较信任对方的行为则在填写个人信息时是真实的,方便朋友添加和了解;反之,持有担心暴露太多的态度,难以选择信任对方时会不填写真实信息。
(四)互动交友的选择
在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是朋友,而能把朋友都记录起来的就是通讯录了。微信也有通讯录的功能。调查发现,76.73%的受调者的微信通讯录是由大部分熟人,小部分陌生人组成的;通讯录里面没有陌生人是极少数的,比重仅有16.04%。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微信通讯录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熟人,是因为朋友主要来自“同学”这个群体。根据图8显示,同学群体的平均得分是4.7分;仅次的是家人亲戚群体和同事群体;但陌生人及其他却仅有0.53分。
图8.1
微信还有一种独特的交友方式——“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当开启这两种功能时,微信将会根据您的地理位置找到用户附近同样开启本功能的人,或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摇一摇”功能的微信用户,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粘度。
如下图8.2:大多数微信用户一开始出于好奇而开启过这两种功能,但受调者中有59.43%的并不相信这样的功能可以很好实现交友。并且当受调者如果收到来自“附近的人”或者“摇一摇”的信息(打招呼、推送)时,有54.72%的受调者选择不相信、不予以回复。为证明受调者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以“是否相信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可以结识到真正的朋友”为自变量,因变量为“来自这两种功能的信息时如何处理”,做一个卡方检验。结果如图8.3:图8.2图8.3
根据图8.3,原假设:当微信用户不相信“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可以结识到真正的朋友时,对于这两种功能的推送消息是不理会不予以回复。该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为0,若显著性水平a为0.05,概率P值小于a。所以原假设成立。由于微信也是一种网络软件,用户们出于隐私安全考虑,对于陌生人的打招呼因无法判断出其未来的风险性而选择了不信任,即不回复也不予以理会。
(五)朋友圈的互动打理
交友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即时聊天,还可以分享自己或者朋友的生活动态。那就是朋友圈,它是微信最有特色的功能[10]。微信用户使用频率很高,并且与互动中的信任度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对这一功能从如何打理、怎么看待点赞和评论、对产品营销和代购、如何看待集赞和募捐行为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如下图9)。朋友圈是能够发表有意义的动态并且与好友分享,超过一半的受调者在使用该项功能时主要是“持续更新动态、与好友多互动”的方式打理朋友圈。同时,有55.35%的受调者认为在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的互动是可以增强用户们之间的信任度,并且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 微信互动中人际信任的调查报告问题分析(4):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