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当代中国小城镇功能定位以苏州市小城镇为例(3)

时间:2017-02-08 21:17来源:毕业论文
其实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兼具了农村和城市的特征,是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网络的结点。小城镇是连接分散


其实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兼具了农村和城市的特征,是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网络的结点。小城镇是连接分散的乡村人口和聚集的城市人口的纽带,主要表现为小城镇为其周围的农业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乡村的服务依附于小城镇。
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农业现代化必须超越农业甚至农村的微观层次,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也成为建设小城镇的原动力之一;新型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优化品质,延伸加工链条,实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小城镇提供科技发展的载体和桥梁;小城镇发展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就业岗位和实现规模经营。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我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分裂和对立程度。一般而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我国农村改革中是共同成长且相互依存的。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产业支撑,而小城镇为乡镇企业提供了空间载体。
2)小城镇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服务于本地区,它的经济处于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之内,作为大城市的各种功能传导的节点,它的城市功能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是大城市功能的延伸。
小城镇尽管规模不大,但是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的新机会:1、小城镇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发展空间已形成特色,在更广阔的空间构建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又可以依靠自身特色,参与全球专业化分工,同时小城镇自身人才、资源、技术等劣势也可以通过参与世界的网络合作得到改善。2、大城市工业的邻近扩散促进了大城市周围小城镇的发展。研究发现,从1984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市域范围内建制镇数量从612增加到7622个,增加了11.5倍;而县辖建制镇仅从6211增加到了12158,只增加了1倍多。 从此可以看出,大城市的工业扩散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事实上,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诸如犯罪率升高、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意识到“城市的希望在于城市之外”(Lewis Mumford),也开始关注小城镇或者成为卫星城镇的建设。
19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开始就苏南小城镇的等级体系、行政管理、不同类型及其成因、小城镇建设规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实践,自此拉开了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序幕。在我国关于小诚镇发展问题一直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鼓励小城镇”和“反对小城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的争论持续到现在。2000年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道路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2005年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产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
对于处在21世纪的中国,“发展小城镇”早已不是战略选择的问题,而是理论完善和实践开拓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该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如何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做贡献。
2.2  相关理论的介绍
费孝通先生将小城镇形象称为“城之尾,乡之首”。的确,从个体微观上来讲,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该服务于农村,属于农村范围;但是从整个区域甚至更广阔的层面上来看,小城镇又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基础,又应该属于城市范畴。正是这种亦城亦乡的特质使得小城镇在城乡这两块空间里起着自己独特的过渡作用。 当代中国小城镇功能定位以苏州市小城镇为例(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268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