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这一数据的对比意着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受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就是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全国4.1亿个家庭中核心家庭数量占家庭总数的60%,其中95%左右为独生子女家庭。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开放,这样两个小型化家庭的结合也就造成大部分家庭面临着了两个中年人需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甚至两个孩子的现状。而城市退休老人就占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61.19%,人数高达0.722亿人 。这就使得中年人的压力过大,可能无暇去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加上我国人口流动现象较为普遍,可能存在很多子女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这也是对老年人精神状况的一个巨大考验。老龄化、家庭模式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加剧这三个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也就促使人们应该将注意力多集中在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研究上,加上精神需求不等同于物质照料,较难满足与实现,该问题的研究意义就更为凸显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老人的物质生活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后,可能会转变为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养老服务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如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还在不断探索中。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甚至社会安定等等。所以精神赡养相对于经济赡养来说更加独特而重要。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97万,占全市人口的11.44%。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66个百分点。根据已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安徽省宣城市的老年人可能将会达到34.57万人,老龄化水平高达15.17%。其中,城市退休老人是老年人口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宣城市老年人口的63.29%,人数高达21.88万人。由于城市退休老人大多数都有足够的退休金使用,所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对于精神赡养的需求可能会远远大于对经济赡养的需求。城市退休老人退休时正值男性和女性的更年期时期,受到自身身体和远离社会的环境变化,若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产生焦虑、悲哀、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可能会引发其他的生理疾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媒体上多次报道的老人囤积行为即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的一个表现。爱囤积东西的老人基本上和儿女互动都比较少或是独居老人,这一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觉得这样可以变相增加自己的收入来缓解自己的精神需求。但老人囤积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可能会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老年人尤其是城市退休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需求问题是迫在眉睫的。
(二)概念界定
1、城市退休老人
城市退休老人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到了退休年龄而从工作岗位退出的劳动者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角色的建构是人们按照自己赋予事务一定的社会涵义来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的。许多劳动者在退休前盼望退休,但在真正退休后,由于一下子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社会角色也发生了由社会事务建设中的积极分子向闲居在家老人的巨大转变,这都会使退休老人变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对退休后的环境以及怎样去安排自己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如果退休老人一直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无法重新根据退休后的自己以及个人生活环境构建出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可能会患上“退休综合症”,造成退休老人对自我的否定,产生低自尊的情况,从而影响城市退休老人的精神健康。 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问题及应对策略(2):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4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