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兰州近郊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调查(3)

时间:2020-06-07 20:24来源:毕业论文
利益诉求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各种原因的总和,但就其本质来看是由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的,生产力越是发展,利益诉求越是丰富化、多样化。就农民利

利益诉求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各种原因的总和,但就其本质来看是由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的,生产力越是发展,利益诉求越是丰富化、多样化。就农民利益诉求而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利益诉求意识的不断提高,并日益多元化。农民利益诉求特指农民作为利益群体表达和实现自身包含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利益在内的利益诉求行为,所以在满足农民利益诉求时要做到统筹兼顾。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建设加快,城市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一方面加速了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利益诉求一直没有得到较完善的制度保障,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桎梏,也造成大量的近郊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成为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游离于城乡之间,成为的新型弱势群体。 在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农民利益诉求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农村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到中国发展的大事,所以农民及其利益诉求的发展是随着国家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依据孟寒在《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诉求机制研究》的研究,将我国农民及其利益诉求问题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建国初期至 1958 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下,国家对于农业、农民的控制达到了顶峰。经过了土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由于前期一系列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农业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有关调查显示,1950 年至 1952 年,农业总产值逐年;1957 年与 1952 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 19%,棉花产量增长 26%。 可以看出我国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建国前有了质的飞跃,在“统销统购”的农业政策下,不仅使得农产品市场物价稳定,而且保证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有效的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家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流动管的过死过严,在1958年人大常委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在这一条例对农民的人口流动造成的巨大的影响,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被严重的固定在土地上,对于农民利益诉求问题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一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和“多快好省”的建设思想在整个社会蔓延。在农业方面,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后期的政策失误,在加上1960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农业发展受到空前的阻碍,工业上的过急过快严重挤压和掠夺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在1966错误的发动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政治僵化,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农民生活困苦,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治僵化、经济停滞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国家开始放松了对于农村的高压控制,人民公社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改革。在随后的几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三农”问题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例如1986 年 1 月颁布了《关于1986 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被誉为关于“三农”问题的高含金量 “一号文件”。在此期间,这些政策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一般都提高了50%以上,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奠定的基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二元制的城乡发展结构的影响下,农民权益受到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的缺失、城镇化带来的征地矛盾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加深。此外,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农村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到城市的1/3。 城镇化进程中兰州近郊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调查(3):http://www.751com.cn/guanli/lunwen_5374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