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较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生大气污染,而且城市人口稠密、产业密集,一旦发生大气污染事件,损失较重。所以,实现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测、预测迫在眉睫。
1.2 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对空气质量预测的研究,而1988年12月日本对大阪和东京的氮氧化物进行预报标志着对空气质量预测真正投入实用。
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气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控也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组成是环境监测站所得的原始数据先由本地环监部门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在行政管理系统内部逐级上报[3]。按照环保部2012年出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有关项目实施规定,初步预计至2016年,我国建成空气监测点数量将超过2000个。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空气监测站点数目仍然偏少,对比美国40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日本2000多个建成站点,我国的空气监测站站点密度明显偏低,建设增长空间仍旧很大。
现有的大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已较为成熟,已形成了由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组成的预报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分为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三个层次[4]。现有大气污染预测模型有模糊理论模型、神经网络模拟、多元线性回顾预测、灰色模型(GM模型)[5]等。
1.3研究内容
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要素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各要素的形成过程及相互间。本文基于地理学思想,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例,在充分考虑青岛市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分析影响青岛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来源,经筛选总结后,本文主要选取气温、风向、工业布局这三个典型要素,将这三类数据与青岛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对比分析,探究其间规律,从而为预测城市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1.4数据来源
本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是从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网站获得的青岛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一系列监测数据,对工业布局的分析则选取山东省公布的废气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录作为代表样本。
青岛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站点分布如下:市南区东部站点(1号站点)、市北区南部站点(2号站点)、李沧区南部站点(3号站点)、市南区西部站点(4号站点)、市北区北部站点(5号站点)、黄岛区北部站点(6号站点)、黄岛区南部站点(7号站点)、崂山区东部(仰口)站点(8号站点)、崂山区西部站点(9号站点)、崂山区中部站点(10号站点)、李沧区北部站点(11号站点)、城阳区北部站点(12号站点)、城阳区南部站点(13号站点)。共计1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主要监测项目:AQI、PM2.5 、PM10、SO2、NO2、CO、O3。
青岛市空气监测站点分布图
1.4研究区概况
青岛市处于山东半岛南部,具体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部被黄海海面包围,北部与烟台市为邻,西部与潍坊市连接,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751区)面积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四市共占地7989平方千米。青岛受山东丘陵地形影响,地势整体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整体而言,山地、平原、洼地比例较大,分别为15.5%、37.7%、21.7%,丘陵面积较少,占总面积的2.1% 。青岛市海岸类型以岬湾相间的基岩岸、基岩砂砾质海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这3种类型为主。青岛市属于北温带季风影响范围内,属与温带季风性气候。青岛市市区临海,受海洋环境调控的影响大,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使得青岛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度大,降水量大,气温适中,季节分界鲜明。青岛还是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因海岸属基岩质海岸,形成天然良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腹地的支持,使得青岛市成为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海上运输枢纽。青岛市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列。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是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逐步形成了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城市、海洋城市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 基于地理学思想研究城市空气质量变化(2):http://www.751com.cn/huaxue/lunwen_4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