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6岁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现象的概述
(一)幼儿争抢玩具行为的含义
幼儿争抢玩具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争抢指的是人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时,与他人发生的争着抢夺的行为,而玩具指专供幼儿玩的东西。所以幼儿争抢玩具指的是幼儿在想要获得某一种他想要玩的东西时,向其他幼儿发起的争夺性的行为。
(二)5-6岁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的不利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指出,“幼儿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形成的时期”。5-6岁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大班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概括性和有意性的变化比较突出。而且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活动开始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换句话说,幼儿的个性已经开始慢慢形成。游戏是幼儿学习、观察、实验和发现自己或周围一切事物的一种方式,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取事物新的经验,实现旧经验同化的联结。
1.争抢玩具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5-6岁幼儿应具有文明语言习惯,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可以根据幼儿所在的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幼儿学习语言是主动学习的,所获得的知识也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并且游戏可以最大范围的带动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幼儿在游戏期间,周围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如果希望得到其他人的玩具,可以用商量的语气提出与其交换玩具等方法来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果幼儿只是用简单粗暴的争抢行为来达到目的,不能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言主动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使幼儿形成争抢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且幼儿的语言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
2.争抢玩具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幼儿社会性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放松的,所以他们喜爱游戏,从根本上来说,游戏自身就是一种团体性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成人的活动,这种模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对成人社会的向往,换句话说游戏就是幼儿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有的方法。幼儿知道分享、学会分享是培养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方面。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1]而幼儿如果在游戏过程中频频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不能用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和同伴交往技能合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也不懂得与同伴分享,则是幼儿不能很好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和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善,就很有可能影响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发展,使幼儿无法适应今后的社会交往。[2]
3.争抢玩具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所谓健全人格,指的是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幼儿的自尊心、谦让的性格以及与同伴的友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游戏过程中建立的。因此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幼儿人格得到很大发展。5-6岁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已经开始,如果在游戏中仍出现争抢玩具的行为,则对其互相谦让的品格以及对游戏规则的遵守都是极为不利的。经常争抢玩具的幼儿容易被其他幼儿孤立,导致幼儿孤僻、刻薄及心胸狭窄等性格弱点。而且如果幼儿因为争抢玩具总是被家长或是教师劝说、喝斥,幼儿很容易变得自卑、软弱,他们的分享行为也往往是出于对家长或教师的畏惧,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幼儿养成真正的分享性格,从另一方面说,还会使幼儿痛恨那些因为自己的“分享行为”而得到利益的其他幼儿。在当代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商品社会,人们更加追求金钱,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每时每刻都受到它的感化。另外,独生子女的独立性较强,比较自私,让他们与别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分享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6岁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现象的原因及对策(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1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