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不断推进教育思想的革新,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实施审美教育就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必经之路。新时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全力配合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教师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准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去发现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如:在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首先导之入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首田园之乐,再配以田园生活的图片,仿佛使同学们亲临陶渊明时代的隐居生活;然后动之以情,使同学们体会陶渊明那种“但使愿无违”的思想境界;最后启发想象,如果陶渊明生活在21世纪,你还赞同他隐居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审美教育的方法,寓美于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
3.更新审美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通过审“丑”来审美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文,以审美的眼光去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美学因素,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才能在语文课上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爱慕虚荣、一心向往上层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虚荣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对学生要加以正面引导,防止学生对玛蒂尔德那种爱慕虚荣、向往奢华的生活的心理产生共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且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鼓励学生向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学习,学习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荔枝蜜》中象征农民的蜜蜂的勤劳能干。同时对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进行批判,譬如对夏洛克的极端冷酷、贪婪、残暴进行深刻的揭露。这样使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是非,识别美丑,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好心灵的人。
(二)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语文教材中引导学生发现美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隐藏着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优秀的教材是实施美育的依托,因为学生现在所学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而且有许多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典范文章。[5]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资源。
在上课前,教师要精心的备课,了解教材的特点,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诠释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生活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譬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优美散文时,作者抓住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一件件琐事,通过父亲的语言、行动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来表现父子情深。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朱自清父子之间那种浓浓情意,教育他们爱自己的父母,让学生体会到“父慈子孝”的中华传统的文化意蕴,感受那种多元的情感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处处可见,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就写出了冬天济南温晴的天气和如画的美景;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描写了夏天海滨的夕阳、晚霞等意象,这些表现自然景物的图画带给学生美妙的自然美感,使同学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关注那些绚丽多彩的描写,而且需要注重对那些平实、简洁但却凝练了作者炉火纯青功力词句的积累,学生要学会领略那种平淡中的真实感情。教者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6]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把握好这些文学作品,深入发掘文章中的美学因素,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4):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