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关注反馈,及时调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具备课堂观察获取信息的意识,有意识的注意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学生的错误和争议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老师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于是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学具.预想之中课堂气氛应该会很活跃,但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兴致缺缺,很多学生只是随便摆弄了几下就把学具丢在一边了.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通过询问班级学生,原来老师精心制作的这些学具学生在科学课上都已经见识过了,也玩过了.于是在后面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特意做了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老师经过思考改变了预设方案: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升.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试想如果当时这位老师没有留意学生的课堂状况,让这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溜走,那么将很难找到问题所在,也不会有“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的精彩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他们也有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还没教,学生就已经知道甚至在课堂上直接说出结论,影响教师整堂课的预设.试想一下,此时如果老师这样说:“你们知道什么?别以为知道了一点皮毛而已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可想而知,可能暂时起到了压制学生的目的,但学生的一腔学习热情被浇了个冰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当课堂中出现这样的生成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预设教案,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2.2及时抓彩,延伸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课堂氛围越来越开放,学生思文也越来越广阔.学生可以从越来越多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面对学生发散的思文,当出现预设之外的思考结果时,教师是截断学生思文,把学生拉回预设教案?还是及时抓住学生思文中的亮点,适时延伸,拓宽学的思文和知识面?答案显然是后者.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某公司组织员工旅游,包了8个房间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6个人,问去旅游的员工共有多少人?这是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8×6=48(人)或6×8=48(人).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可能只有47人.”老师知道学生说的是对的,题目中说“最多可以住6人”,没有说每个房间一定要住满.但题目设计的意图只是为了让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老师停顿了一下,立即调整了教案,没有打断学生的思文,只是耐心的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似受到了鼓励“48人是每个房间都住满了,但题目中说房间最多可住6人,也可以不住满啊.”果然其他同学一片哗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啊,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去旅游的员工可能有多少人.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兴致勃勃的开始讨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3):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2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