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属于儿童的课外阅读
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儿童本位”的理念又一次出现在教育领域的前沿,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小学教育的价值定位便应当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教育又必须建立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推广和发展也必须要有明确的主体和核心,那就是“儿童”。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5]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必须是儿童。同样的,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引导也应当是以儿童为根本。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仍固守成人的视角和立场,不顾儿童的真正需求和现有水平,以牺牲儿童为代价,来换取所谓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外阅读最大价值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儿童本位”的原则基础之上。徐冬梅老师曾经许下过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亲子共读的时光,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希望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童年梦。周益民、窦桂梅、薛瑞萍等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努力地做好“点灯人”的职责,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而笔者亦希望自己可以为这份伟大而浪漫的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1.儿童本位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本位”是儿童教育的根本原则。钟启泉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儿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观可以用“儿童本位”来概括。[6]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针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个体差异性等客观规律,尊重其发展特点,挖掘其发展潜力。保护每一个孩子自主自由成长的意志和权利,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同时给予他们真正适切的帮助和引导。
溯本求源,夸美纽斯可以说是儿童本位的先行者。“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是贯彻其一生的逻辑观点和理论基础。其代表作中率先提出了“种子说”的理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7]。此外,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思想以及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是早期儿童本位理论的有力支撑。
其实,关于“儿童本位”的思想,在中国也有颇多大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首先提出了“儿童本位论”,在当时的文学界发出了具有现代性自觉意义的第一声呐喊。“本位”即主体、核心、重心之意。儿童本位论受到了西方多门学科的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一样具有独立人格,儿童的精神需求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往往与当时学校预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周作人、鲁迅、郭沫若等是提倡儿童本位论的先驱者。郭沫若更是最早明确提出儿童本位观的学者。他于《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指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童谣、剧曲),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塑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8]周作人对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周作人的儿童本位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人的文学》、《儿童的文学》等文章中,他认为创作儿童文学“非熟通儿童心理者不能试,非自具儿童心理者不能善”,要“本儿童心理发达之序,即以所固有之文学(儿歌童话等)为之解喻,所以启发其性灵,使顺应自然,发达具足,然后进以道德总信深密之教。”[9]可见,周作人始终坚持儿童文学的创作应当适宜儿童、贴近儿童。鲁迅对儿童和儿童文学也极为关注。1919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指出“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10]鲁迅此处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是对五四新文化、新伦理精神的有力响应。 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研究(3):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