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市东新区陈滩小学实习期间,上半学期笔者担任三年级的代课教师,后半学期担任五年级的代课教师,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代课教师的转变,笔者感受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微妙变化。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能够积极发言,无论回答的是对还是错,都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而五年级的学生就不一样了,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沉默,他们只是一的听老师讲,不善于动脑筋思考教师的问题,课堂参与度很低。因此,基于文献分析,结合笔者在教育实习中的课堂观察与对教师的访谈所了解到的这些情况,笔者选择了本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内涵及新课改的要求、高段小学生课堂参与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农村一线小学生课堂参与度提供一些思考。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内涵与意义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内涵
“参与”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方案、参与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参与”最早使用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领域,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情感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4]。这种投入强调“做出贡献”、“分担责任”,名副其实的投入,它“极大地激励了参与者,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5]。也就是说,参与本身就是主动的、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指学生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投身于课堂建设、卷入课堂活动、完整其课堂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6]。
根据小学生课堂参与的实际特点,将课堂参与分为参与者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5]。根据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将课堂参与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参与型、被动参与型、消极参与型[6]。本研究将这两种分类标准交叉,将课堂参与分为主动行为参与、主动认知参与、主动情感参与,被动行为参与、被动认知参与、被动情感参与,消极行为参与、消极认知参与、消极情感参与。本研究着重探讨在行为、认知、情感三方面被动的和消极的参与表现。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指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有助于教师积极的、精心的备课,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发放学习资料的速度和时间;通过交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使课堂“活”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上课能够认真的专注于教师的讲课内容。
二、高段小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小学高段,学生上课时总是很难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不举手发言的现象也让教师很苦恼。根据文献资料的梳理及对一线课堂教学观察和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梳理出高段小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
(一)高段小学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
1.被动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
(1)被动行为参与
被动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被迫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之中。该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对于教师的提问从不主动地举手发言,除非被迫的被老师叫起来,他们才会缓慢的站起来准确无误的回答教师的问题。他们虽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从不主动积极发言,喜欢被动的、被迫的参与其中。 高段小学生课堂参与问题与改进建议(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3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