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 Goldberg 于1994年最早发现并提出"网络成瘾"。随后 Young 博士对于这一类过度依赖互联网的行为障碍进行了早期的系统研究,证实了这一类行为障碍的存在[1]。但是就目前而言,“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命名,对于它的名称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还没有被统一起来。但这一问题已经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愈演愈烈,成为了国内外纷纷研究的话题。它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功能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发展。
品行问题 (conduct problem) ,是外部问题行为的一种,不同的学者对此进行不同分类。Achenbach 根据攻击性的有无将其分为两个相关而又独立的维度,即过失行为 ( 如撒谎、逃课、破坏公共财物等 ) 和攻击行为 ( 如打架、威胁他人等 ) ; Frick 根据破坏 - 非破坏、公开 - 隐蔽维度将品行问题分为四类:对抗、攻击、财产侵犯和身份违反行为,) 等[2]。大学生的品行问题与一系列不利于健康和社会成就的内容联系在一起[3]。
以往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在社交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生活事件、网络使用时间、攻击性、自我和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网络成瘾与偏差行为呈正相关;网络成瘾比非网络成瘾存在更多品行问题[5]。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年级、性别差异在社会适应的积极维度,网络成瘾者要显著低于非成瘾者,消极维度则相反 [6]。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能力和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并且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能力分别都可解释网络成瘾水平,自我控制能力在主观幸福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7]。从平均影响来看, 人格特质、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成瘾容易受到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的影响[8]。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关系中起起完全中介作用 [9]。网络成瘾者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得分均大于非网络成瘾者[10]。行为、认知和无计划冲动型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正相关 [11]。网瘾总分与交谈、交际、交友行为困扰和待人接物行为困扰存在中等强度相关[12]。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品行问题现象日益严重,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品行问题的关系。目前多数专家学者仅对12—18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探讨,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它所引发品行问题研究较少,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般问题行为之间关系意义重大,因此;此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品行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网络成瘾与品行问题的关系。为减少网络成瘾与品行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丰富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意义重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对周口师范学院大一到大四在校学生进行抽取样本,在周口师范学院大一到大四发放问卷共200份。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达到86%。男生105人,女生67人。
1.2研究工具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刘炳伦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测量12-25岁青少年,由17个题目构成,包括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分别是13题和4题。量表采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记分,网络成瘾总分是所有题目得分相加,17个条目总分大于45分即表明网络已成瘾。研究表明,临床特征与各条目相关系数在0.66-0.88,高危因素与各条目相关系数在0.54-0.77,各条目在相应因子具有中等以上负荷。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4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