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数字故事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语言、音乐、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基于此,笔者把数字故事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研究,对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起了一定的作用。
1数字故事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
1.1数字故事概述
数字故事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探究起其源头来,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 Winslo Atchley)和乔•兰伯特(Joe Lambert)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The Digital Storytelling Movement)”的发起人,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1]在国外,用到最多的定义为:数字故事是使用基于计算机的各种工具讲故事的方法(Digital Storytelling is the practice of using computer-based tools to tell stories)。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由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老师指导研究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指导上海、苏州等地的中小学将数字故事运用到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师生的欢迎.[2]一般情况下,数字故事都围绕着讲故事的主题,包含如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等多种数字多媒体元素。因此,数字故事也被认为是故事的数字化表达,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将故事视觉化,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数字形式呈献出来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常见的数字故事软件有PowerPoint、Premiere、Authorware、等等。而在这几种软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属PowerPoint了,它不但功能强大,而且简单易上手。所以本文选择用PPT制作数字故事。
1.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的。其教学特点包括:
(1)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2)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学习道德
(3)在探究中获得真知,促进自我发展。
但是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只用黑板和粉笔来表达课文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课文中的信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普遍在教材的使用,如何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开放的课堂如何进行教育有效指导者三方面存在疑问。[3]数字故事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样的结合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诚信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常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授课,用此方法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由此难免就要用到一些图片以及影像,如果只采取教师口头讲述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数字故事在讲故事这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可以聚焦于主体,通俗易懂,所以借助数字故事在教授《诚信是金》这节课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