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习惯、活动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劳动习惯 。
道德习惯是个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经常出现的特定的道德行为,包括讲文明懂礼貌,关心他人和集体,遵守纪律、交通规则,有个人安全意识,诚实守信,爱护公物,不欺负他人等;活动习惯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因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的活动行为方式,包括独立思索,积极参与活动等;生活习惯是指幼儿生活中有关日常饮食、起居、个人卫生、金钱观和消费观等方面,如按时睡觉起床,热爱运动,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知道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花钱适度等;劳动习惯是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并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一名优秀的班级值日生,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一)社会性意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里对习惯的形成及其作用作了透彻的论述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当我们观察人们的多种多样的性格时,就可以看见,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精神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 。伴随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踏上了大国崛起的道路,但是人们生活水平进步的同时,国民素质却未成正比例发展,每日新闻中各种因行为不端而产生的社会纠纷层出不穷。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也就产生出学生在社会中的能力缺失问题。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可为何国民素质跟不上令人深思。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是社会教育,大多注重进行德育和智育,忽视了对个人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小到古人说到的“慎独”,大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都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要培养幼儿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关键期意义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又是最佳期。无论是求学还是走上社会,如果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已具备良好思想品质,那么都会对他们的发展大有帮助。因此,关注养成教育,才能扎实德育的根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道德风尚,才能坚实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支撑城市配套功能。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烙下良好的印痕 。
(三)幼小衔接意义
对大班幼儿而言,幼小衔接提上议程,为确保基础教育这两个学段的顺利衔接,在幼儿大班阶段更要关注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失败,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的级别时,幼儿遇到挫折会产生失误、紧张和恐惧感,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这之前,要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大班幼儿的不良习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适应下一阶段的计划。
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现状调查及其教育策略研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5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