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课堂上,语文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冰化了是雾。”另一个学生说:“冰化了是云。”还有同学说:“是彩虹。”老师说:“错,答案是泥水。因为书本上是泥水。” 不难看出,这个案例中的语文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尤其最后公布的正确答案“泥水”,
究其原因,只因书本答案是泥水。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使得各具特色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个标准物件。教师对参考答案的过于依赖,往往形成参考答案即为标准答案的认知,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答案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势,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唯书本意识的日益加强。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得不到肯定,批判性思维无法得到充分培养,某些创造性的思维幼苗甚至因与教师所设计好的答案不符而被排斥、否定。在长期盲目随大流、唯书主义、依赖权威的思维定势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的动机、欲望渐渐丧失。
2.2 重视思维结果,抽象思维能力的缺失 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得到国家的关注。然而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效,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亦受到了限制。
以五年级《变色龙》这篇课文为例,教师提出:“作者端详了变色龙的哪些方面,各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概括。”。接着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讨,课堂上马上想起了讨论声,场面十分热烈。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原位。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如果这位学生汇报时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有逻辑地讲述出结果,教师则会肯定该小组的讨论。这个教学环节看似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呈现了较好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却并未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没有涉及询问学生是如何找出这些特点及其依据。尽管学生交流情况良好,但是我们无法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教学参考书的盛行。在讨论时,大多学生则是借助参考书、工具书的帮助,“一起讨论”一定程度上是“一起找答案”,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更多的是来源于现成答案,如果一个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那么学生的自主抽象思维能力则会每况日下。
2.3 忽视语言能力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而这关键在于语言的突破。语言的训练,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其的关注度都不够。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已“深受其害”。例如在求职场上,因写作表达障碍或口才不佳而屡吃求职闭门羹。
突破语言不仅是指书面语言,还指口头语言。纵观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有的甚至站起来举手,希望获得发言机会。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因为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使得学生说起话来或写起作文来往往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从而影响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活动。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深层次地意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文章结构的分析、层次段落的划分、关联词的应用、病句的修改等等无一不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而教师本身对逻辑思维能力关注的弱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