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传统模式下的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相脱节的倾向不容忽视,“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偏离现实生活,在教育内容安排上疏离生活,在教育过程中背离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隔离生活”。[5]这种与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相隔离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只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没有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形式,没有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实效活动;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家庭情感的培养。学生谈思想政治教育而色变,不愿学习,更不愿深入研究,赞成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对于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观点,需要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反面教材良好的结合起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教学元素。同时,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归纳,更要注意形象的理论演绎。基于此,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使学校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张皮”现象,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不断推进教育过程的生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价值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洞化、方法单一化和价值空乏化,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让人民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内核,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趋势。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进一步倡导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过程贴近生活。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通过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突显价值
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客观条件,但其产生后就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成为一门学科而单独存在,只是包含在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之中。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支配人们的一切,再到近现代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是回归还是疏离相交织的局面;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生活、重视纲常伦理,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脱离现实的严重现状。因此,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不断丰富教育过程的社会内容和活动形式,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活动,采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教育形式,拓宽教育领域和实践活动范围。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原则和方法等的生活化发展创新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活动形式。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取向(3):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