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他认为,教学本质特征不在“训练”,“强化”已经形成的心理机能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曾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与活动,应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与创造动机。
3.5 思考性原则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使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习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立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与活动,需要富有启发性与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们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3.6 挑战性原则
小学生的特点是乐于迎接挑战,不仅仅对“好玩”感兴趣,同时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题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战胜挑战来证明自我价值。所以我们在创立情境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得问题中表现自我并发展自我,提高灵活且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感觉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初步形成“我能够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比如在教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把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组成的彩球,按照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面有许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着一个号码。我不看屏幕,你们只需要告诉我彩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们的颜色,你们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我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只要学完这节知识,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本领。利用猜测彩球颜色的情境问题导入该节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巧妙地照应本课的教学内容,十分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且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3.7 生活性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指出:“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 ”。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的建构活动,学习应该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创设尽量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人物感。数学知识来源自生活,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贴近,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自主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里的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里面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并能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出自己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小学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研究(4):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