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幼儿责任感的涵义
责任感即责任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这是广义上对责任感一词作出的解释,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由于个体对责任感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所以对责任感结构的划分也是不一致的。正如道德可划分为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一样,责任感也由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成。责任认知指的是主体根据相应的准则对责任感所持的立场或意见。责任情感指个体对其谈吐、行动、许诺等持严谨仔细的立场,及相应作出的情感体验和反响。责任行为是指主体做出责任判段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管自身和别的参与者遵守群体规范,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责任意识的心理成分主要是知、情、行,它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心理现象。然而,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也反映出个人的差异性和每个人的独特性。庞丽娟、姜勇曾探究“幼儿责任感维度的构成”,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幼儿的责任感是由6个维度构成,分别是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任务责任感、承诺责任感和过失责任感。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将责任感的结构划分开,大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最终达成一致,构成责任感的三个必要因素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它对教育结构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从孩子们当中了解他们责任心的发展,从而发现教育规律。[1]
1.2 责任感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美国有一位叫丹尼斯·韦特利的博士,他在当地又被称作 “领导人教父”,他曾向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声明:“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人才,你必须使他(她)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2]
现如今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理所当然应该帮他们把事情完善好。有的甚至把自己做的错事怪罪给家长。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我常常发现小朋友老记不住自己摆放的物品位置;看到班级里储物柜掉出来的玩具也不主动捡起来;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到家就抛之脑后;知错不改还怪罪给别人;离园时个别家长借孩子时间晚了,孩子哭闹不止等等。可见,在孩子们的常规生活中,在儿童语言、游戏行为、和其他活动表现上不容乐观,这些案例同时也折射出孩子极大缺乏责任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目标的制定上有这样一项:努力去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面对困难不退缩,具备初步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当前的竞争社会,责任感显得更重要了,人只有具备了责任感,才能自觉用功地学习和工作。只有从小进行责任感的训练以后才能更快地顺应社会和家庭。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责任感,不轻举妄动,那将会是一番多么美好的景象。
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儿童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情感和社会适应性问题,而且在发展儿童认知水平上起不可替代的功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为人终身发展的概念已经确定,我们所关注的主题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生存、学习和做人。培养“完整的人”,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很多研究表明,培养责任感的关键期在幼儿阶段,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注重培育孩子的责任意识。因而,家园共育的首要目的体现在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上,这也成为幼儿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的一课。 幼儿责任感形成的因素培养幼儿责任感的建议(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