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
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长期以来,不计其数的师德典范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他们以其崇高的个人品德和出色的职业道德修养,影响并培养出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和师德建设实践就目前而言可以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伴随着中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和教师整体年轻化规模的扩大,在如今的师德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中小学教师在担负起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心理失衡,压力过大或职业前景感到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相混淆时,将不可避免地在专业实践中出现心理倦怠现象。这些心理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
1.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没有将教育当作是自己需要从事的事业来看待,而是仅把这种职业过程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导致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工作不够投入,对教学的钻研精神与创造力不足。
2. 教师缺乏对教育工作的热情,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个体发展及其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因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重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因此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职业倦怠,厌烦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继而导致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下降。
3.我国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状是重智力教育,轻素质教育。因而导致当今的教育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小学教师也只顾着完成课堂教学上所要求的任务,片面地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教书,并没有把育人同时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来对待,轻视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及一些不良嗜好视而不见,不愿批评教育;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肯花时间、下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4]”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出现偏离
自古以来,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上,社会普遍提倡的是利他主义的价值倾向,这是由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而在现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价值观念层出不穷,冲突不断,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碰撞,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等等,在高扬人的个性发展,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等负面影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现实生存与物质欲望的逼迫,教师们首先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危机。例如,社会倡导竞争意识,教师还需要谦让精神吗?功利主义盛行,教师还要不要讲究奉献精神?这些都导致教师在坚持自己的职业价值中出现偏离。教师职业道德未能及时应对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而这些过度泛滥的商业化思想,不仅大大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公众形象,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教师道德平庸普遍缺乏崇高思想
我们通常会说教育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断互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社会学看来,“课堂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它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教师为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与合作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所有行为。[5]”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师生交往不只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完成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在几乎所有的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眼里,师生交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带),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6]。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应该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职业素养来向学生传递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然而,在现实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却很难见到师生之间敞开心扉,以一种完全平等的姿态交流,这也是受所谓的教师权威意识的影响,使其没有从实质上接受并践行师生平等的观念。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也会因学生学业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对学生区别对待。与此同时有部分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或不恰当的言行,他们不仅不能用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甚至将不健康不文明的思想行为带给学生,实在是难以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平庸和失范问题不仅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侵犯,同时也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不良影响。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探析(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6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