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矫正策略(2)

时间:2021-03-16 19:31来源:毕业论文
研究 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约占50%。攻击型幼儿的父母,其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气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

研究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约占50%。攻击型幼儿的父母,其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气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通常,胆汁质的人多表现为易冲动、易兴奋。一般情况下,这一类型的人容易出现破坏性行为以及自我中心、好斗等一系列行为问题,相比其他气质类型的幼儿,更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不能否认遗传素质、先天神经类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3.1.1.2 性别差异

一般情况下,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普遍。在这一点上,动物也是如此,雄性动物的攻击性行为一般高于雌性动物,这可能与雌性激素有关,也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男性的攻击性行为高于女性。[2]在幼儿园中,男孩和女孩相比,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晨间活动时,很多幼儿都聚在一起玩投掷的游戏,由于当时没有老师指导,场面出现了一些混乱。很多男孩都为了争夺纸团而扭打在了一起,而女孩则是排着队很有秩序的进行着游戏。

3.1.2 心理因素

3.1.2.1 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心理

根据竞争假设,攻击性行为是同伴间竞争的结果,在高期望值的激发下容易形成愤怒情绪,细微的行为也会成为攻击性行为的触发器。[3]有一组实验也能证明这个观点:一组幼儿被实验者领到了一个放满布娃娃的房间,可是他们却被告知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去触摸,直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允许他们去触摸这些玩具。而另一组幼儿可以任意玩这些玩具。结果发现,当第一组幼儿接触到这些玩具后,出现摔、扔玩具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受到挫折时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幼儿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或者受到挨打、冷落时,这些都会成为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索”。

3.1.2.2 社会认知的缺失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的时期,他们需要跟同伴进行交往和游戏,但其社会认知发展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分享意识和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与技能,相互冲突,便产生攻击性行为。[4]例如,区域活动时,有两个幼儿在建构区玩建构游戏,他们都在搭一个城堡。这时,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半圆形的积木,这个积木正可以用来作为城堡的顶,其中一个男孩把那块积木拿走了,另一个男孩就大声喊道:“那个是我的。”一边说着,一边从他手里夺回了积木。于是,这两个男孩就为了争夺这一块积木而扭打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没有分享意识,缺乏必要的交往经验和技能,从而引起了冲突。在晨间活动时,有一个短发的小女孩因为喜欢长头发,便去摸了摸站在她身边的另外一个女孩的长发,结果那个长发女孩便和我说道:“老师,她总是打我。”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将别人对她的亲昵行为看成是敌意的,由此便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此外,幼儿的情感易外露,而且易受暗示,很不稳定,自控能力比较差,更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论文网

3.2 家庭因素

3.2.1 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而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环境则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家庭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能够通过模仿习得,而家庭又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父母的言行通常是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婚姻生活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肢体冲突,幼儿便会模仿,然后去攻击身边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便会产生。在我实习期间,班上有一个受家庭环境影响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父母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与他沟通。而且父母经常会发生暴力冲突,没多久父母就离异了,于是他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班级里,经常会去攻击其它幼儿。由此可见,家庭环境虽然不对幼儿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矫正策略(2):http://www.751com.cn/jiaoxue/lunwen_7160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