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 7 月 30 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萨奥法案), 无论是学术界,从业者,政府机构,以及对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开始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框架进行了重构,继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重塑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风暴。2004 年 3 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发布的审计准则 2 号把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纳入审计准则。由于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要求,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则,从而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法律制度。
刘静、李竹梅借鉴 COSO 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认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在内部控制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4家主要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网通都己经在海外上市,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由于这些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影响巨大,更容易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要求更严,因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也更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框架发展过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内部控制框架的阐述,连系中国电信的经营管理现状,论述如何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构建电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并以中国电信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体系的构建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实例,研究建立COSO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具体经济业务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一词,最先是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公告中出现,指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记账服务的准确性,控制和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一)内部控制理论
1、内部控制起源
内部控制的思想从第十八世纪到第二十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在股份制公司,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实践中逐渐呈现了一些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简单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从9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
内部控制最先的专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修订发表的《会计报表的验证》,而最早将内部控制下定义的是载1936年发表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金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初次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定义的是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所谓内部控制即是企业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在第二十世纪,50年后,基于内部检查,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概念,内部控制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其内容也越发丰富。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发出会发布了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在之后的第二十世纪70年,由于一系列的企业破产诉讼和审计失败的案例的发生,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与此同时,控制环境逐步被纳入内部控制范畴。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成的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改。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COSO内部控制框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2):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1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