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生态破坏加剧,环境问题突出。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低碳、循环、可持续等新型发展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以来,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作为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发的重大。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规范企业的行为,指导企业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然而,近年来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从中也反映了现有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7 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2008 年,相继发生了贵州独山县、湖南辰溪县、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等5起砷污染事件。2009年,据环保部统计,全年发生12 起有色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污染事件造成汀江部分河段水质受到一定污染,下游有大量网箱养鱼死亡,直到7月12日,事故才得以披露。紫金矿业迟到整整9天的信息披露,违背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这一系列环境事件反映出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总体披露水平有待提高,披露的及时性有待加强。这些污染事件不仅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推向了前沿,而且把环境监管制度推到了波峰浪尖上。社会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到环境信息披露及时性上来,要求企业及时披露环境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引发了监管制度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争论。
本文试图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为依据,构建评估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指标,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在不同的公司治理,企业性质及行业特征间的差异。为何企业在发生事故后将披露指南的规定置若罔闻,究竟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受到了何种因素的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董事会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信息披露,兼任两职是否也对环境信息披露产生了一定影响?企业应如何更好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这些疑问都将是本文进行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意义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提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模型,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要求,构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
从宏观角度来说,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业绩,而且有利于环保等部门对企业在防治污染方面做出有效的评估,并基于此制定相关的环保政策,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环境状况,在做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从社会公众角度来看,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投资者)更加准确的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和污染防治情况等。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2):http://www.751com.cn/kuaiji/lunwen_7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