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繁殖和管理。由于芦竹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因此每年采割后不需要重新种植,第2年自然萌发新芽。芦竹于栽培后第2、第3年就能达到成熟期,而且20~25年中每年均可采割利用。若能进行复壮更新,则利用期长达60年。在北京地区进行的芦竹种植与越冬保护措施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根茎繁殖还是成株移植,在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成活率,在4个不同试验地点移栽成活率基本达90%,有些达到95%以上。芦竹发达的根状茎也有较强的抗逆性,只要有小部分未被冻伤,来年就可发出新芽,深层种植、土层覆盖和推迟收割时间都可以提高芦竹的越冬存活率。
便于机械化收割。芦竹成熟后植株依然保持生长期时的直立状态。每年秋末到次年早春收获,并且可以推迟收获时间。推迟收获虽然会造成芦竹的生物量损失,但可以使材料本身更容易进行加工处理。同时,由于芦竹主要生长在陆地环境中,植株高大,因此非常便于机械化采割。
2.1.2 花叶芦竹Arundodonax L.cv.“Variegata”
花叶芦竹是芦竹的变种,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观叶植物。具强壮的地下根壮茎和休眠芽。地上茎通直,有节,表皮光滑,叶片互生,斜出,叶片披针形,长30-70cm,具金黄或白色间碧绿丝状纹,叶端渐尖,叶基鞘状,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枝细长,形似毛帚,花小,两性。产于我国台湾[14],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生于池沼、湖边、低洼湿地;喜温喜光;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8-35℃。
花叶芦竹亦称变叶芦竹,叶片伸长,具白色纵长条纹甚为美观,叶色依季节的变化,叶条纹多有变化,早春为黄白条纹,初夏增加绿色条纹,盛夏时,新叶全部为绿色,是园林中良好的水景布置材料。
其生物学特性与作为能源植物的优势特点与芦竹基本一致。
2.2 实验材料的处理与培养
2.2.1 大田种植
种植于上海奉贤海湾地区海泉路100号区域内,种植密度均为20cm × 20cm,每垄面积1.5m × 15m,种植6个月后开始取样试样。
2.2.2 盐胁迫处理
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上部相同部位的功能叶片,经去离子水清洗干净,按照相关实验要求处理后,将叶片置于8.0% NaCl溶液中处理0.5h后,取出后用去离子水洗2次。
2.2.3 热胁迫处理
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上部相同部位的功能叶片,保湿处理后迅速带回实验室放入恒温箱内,设定40℃放置2h。
2.2.4 干旱胁迫处理
每种植物随机选中3棵移入盆中种植,在确保其正常生长后停止浇水1周作干旱处理。
2.3 生理指标测定
2.3.1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采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上部相同部位的功能叶片用去离子水洗净后迅速用吸水纸吸干称取0.2g剪碎的叶片置于称量瓶中,放入烘箱中105℃杀青30min,然后调至80℃烘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称其干重,计算相对含水量(3次重复)。
含水量计算方法:含水量=(鲜重-干重)/鲜重× 100%
2.3.2 膜相对透性的测定
采用电导法:取植物同一部位的功能叶片,用自来水洗去表面灰尘,再用蒸馏水冲洗两次,使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采用同一规格的打孔器打孔 15 片(打孔时注意避开主脉),放入洁净的三角瓶中,加入 20 ml 蒸馏水,重复 3 次。另作一组不加叶片作为空白对照。置于室内静置 12 h,用电导仪测其电导值S1,再将三角瓶封口,在沸水浴中煮 0.5 h,取出静置 12 h,再测其总电导值S2。以相对电导表示细胞膜透性的大小(3次重复 芦竹与花叶芦竹的生理特性比较(4):http://www.751com.cn/shengwu/lunwen_1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