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认识论价值观、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个体价值观。认识论价值观涉及数学知识的习得、评价和特征,如准确性、系统性、抽象性等,以及认识论方面的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如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涉及与数学教育相关的个人社会责任,如诚信、正义、节制、合作和欣赏数学的美等,旨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个人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或学习者,如耐心、信心、创造力、好奇心等。[2]
(二)数学课堂中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数学课堂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材料,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也主要通过教材呈现。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了“学科取向”和各种“价值取向”,不仅关注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明确提出:“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史实、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小学数学教材把数学与数学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数学与数学家的人格魅力联系起来,大大增加了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使数学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各个版本的教材不仅在数学知识的编写中渗透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正文、例题、课后习题及数学活动中也有涉及,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价值观教育开辟了专门的栏目。以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为例,“你知道吗”在三到751年级教材出现73处。第十二册教材第7页增加了纳税常识:“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等事业,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3]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纳税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集体价值观。
2.师生价值观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对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价值观影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即使是面对同一份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其次,教师价值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教师价值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知识的呈现、内容的编排、学习的形式等。
学生虽然接受各种价值观教育,但是其价值观的获得主要还是来自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社交群体的集体价值观对参与学生的价值观也有影响,学生之间的价值观相互渗透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此外,以网络、电视、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价值观传播影响了学生在内的现代人类的价值观的形成。总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生受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当师生价值观交汇在数学课堂中时,便影响着课堂价值观教育。
3.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增长和价值观的引导的活动。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不同影响。比如:当一个教师提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后获得知识,并鼓励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那么学生就能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时运用创新的思文,培养独立的人格;相反,如果教师为了一的追求效率,把知识当成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课堂教学目标,放弃价值观教育,采用灌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就是一个个知识的容器,只会机械的记住定理、套用公式,却体会不到数学独特的人文韵。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http://www.751com.cn/shuxue/lunwen_3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