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高校特招生的研究现状
杨伟堂将特招生制度的发展,将其分为[2]:(1)探索阶段(1987——1990 年):这一阶段,各高校建立初期,许多方面设施和条件不足,在生源上匾乏,加上学校资金的投入不足,训练场地有限和教练员水平不高,也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在摸索中一步一步前进,这就形成整体运动的水平不高。(2)发展阶段(1991——1995 年):由于国家在培养机制上渐渐完善,各高校的资金投入也有很大的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也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加大了奖惩制度,这些都使高效的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提高,逐步走上正规化和系统化。(3)提高阶段(1996 年—2000 年):在高校建立的运动队更加专业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资金通过的源渠道也更多,不论是高校内部提供还是外部赞助,都为高校体育对于提供了资金保障,加上教练员更加专业,出现专职教练员和外聘教练员,以及专门在科研方面攻关的小组在一些院校出现,体育界的系统改革开始进入了尝试阶段,这些方面的建设为扩大高校体育特招生队伍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飞跃阶段(2001 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所有的高校都在特招生方面进行了大投入,也都创建了自己的特色。2003 年教育部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筹建队伍和安排参赛工作,各高校的组队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陶冶等人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特招生有两个时期的发展 [3]。第一阶段,全国56 所高校对于开展体育特招生计划的试办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的运动员主要来自省队的退役队员,中学生中的优秀运动员以及体校二流队员(一流队员进入省集训队)。在这一时期,由于人员扩充,高校竞技的成绩也因此大幅提高,取得不少的成绩对于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阶段,各学校对于成绩越来越重视,为达到效益的目的,各高校对于人才的竞争越来越突出。但追求现实效益,忽视长期收益,各学校体育队伍没有在选材、训练上推出自己特色的内容,而是通过短期租借内援的方式打比赛。比赛完后,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又是原来的景象,这种靠利益带动下的竞争,对高校的运动水平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影响到了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五届大运会时有才所改变。
郭科明认为我国有以下四个问题在高校试办体育特招生方面[4]:(l)在高校中能坚持系统训练的人数不多。(2)运动训练的专业性不高,随意性变化较大,在运动时间上不能保证。(3)高校训练经费不足,设施提供不全。(4)各运动项目的布局和安排不合理。(5)身体锻炼与文化学习不协调。
黄艳认为在体育特招生方面的开展工作也有不少额年头,但受制于我国体制,各高校的招生方面还有许多问题,(1)高校运动队的参赛资格问题。(2)体制在全国开展的问题。(3)高校的医疗保障队伍建设问题。(4)高校教练员水平的问题。(5)高校教练员能力提升的问题。(6)高校训练资金投入的问题。(7)高校整体教练员数量的问题。(8)高校教练员的待遇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的体育篮球特招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针对特招生的文化学习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与分析。 总结得出了一些影响体育篮球特招生文化学习的问题,为提高体育篮球特招生的全面素质提供自己的建议。
1.4.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在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刊发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数据库,与一些期刊数据库,还包括相关的著作和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 高校体育专业男子篮球特招生的文化学习影响因素研究(3):http://www.751com.cn/tiyu/lunwen_4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