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一)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可能导致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引发公众不满情绪

    传统媒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查机制才会将危机处理事项公之于众,比较具有权威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危机发生,人们会立刻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危机进行判断。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一般网民,他们往往是在看到某个事件、某种现象的最初时刻,通常不会超过30秒,就已经做出判断并表达意见。这样的即时性应激性的意见,显然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与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意见当然不会完全一致。”[ ]比如说: 2014年3月8日的马航失联事件,波音总裁引用了错误的媒体消息后被疯狂转发,公众欲知真相的心情迫切万分,于是一些编造的虚假“消息”不断出现并被转发。因此,在同一时间,新媒体的便捷性也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随意性,大规模的和不准确的信息使公众失去了判断力,容易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

    (二)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导致信息传播失真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通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对信息的把关比较严格,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作用正逐渐被弱化。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收集、发布、评价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权,因此虚假、负面、恶意的信息不可避免,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失真在所难免。政府危机管理挑战也随之而来。作为信息主导者的政府应该继续保持对舆论信息的把关,在舆论上更加积极主动,取得制高点,把握主动性。文献综述

    (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高度互动性容易诱发群体化事件,扩大危机规模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共享的速度大大提升,它在给社会带来变化的同时,也促就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的产生。在生活中某一地发生的事情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他人瞬间知晓,并将之传播出去。且网络中公众的情绪也会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导致群体极化,扩大危机规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公众自我保护的本能使他们对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加速公共危机蔓延,引起公众心理的不安并激发社会动荡。例如:在2011年4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故障,出现核泄漏,有谣言宣称日本福岛核泄漏会导致海水中的盐不能使用,而服用加碘食盐可以防辐射。这个谣言一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尽管各地政府出来进行辟谣,还是有不少公众盲目抢购食盐。此后,“抢盐风波”又经不法份子故意宣传扩大,导致等多的人加入抢盐大军。最后,通过政府和有关专家的协调与谣言,事件才得以平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高度互动性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扩大危机规模。

    (四)新媒体环境下对公共危机预警和应急体系要求更高

  1. 上一篇:公共行政民营化之有效规制
  2. 下一篇:从《非常法》与《社会保障法》看俾斯麦对德国社会工人运动的影响
  1. 新媒体反腐可行性研究

  2. 关于新媒体反腐的研究

  3. 胎儿的损害赔偿权之探析

  4. 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

  5. 新公司法资本改革信用体系法律制度完善

  6. 劳教制度的废除及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创新

  7.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研究

  8.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9.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0.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2.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5.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6.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7.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